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其官网上发布通知,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通知指出,养生节目聘请医学、养生、营养方面的专家,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副高以上的专业职称、资格,对科普专家的限定,被看视为提高养生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不过,很多医学专家坦言,做出一档科学性强、收视率高的养生节目,需要电视台、健康科普专家等多方努力,专家职称的限制应和“持证上岗”相结合,确保节目的科学性和知识性。
养生保健节目亟待整顿“教人养生”陷阱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也越来越重视,各类有关健康、疾病的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开电视,总能发现有一批被捧为专家的人,大讲保养之道。这类节目本应为人们提供健康常识,科普疾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可事实并非如此。
就在广电总局此次出手整顿养生节目之前,就要求各级广电播出机构停播“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两档养生类节目。原因是这两档节目违反了广告法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播出管理办法》等制度,以隐蔽性植入广告和患者作形象证明等形式,变相为药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做广告,同时还夸大宣传、严重误导消费者,甚至耽误了一部分患者及时就医。
一位曾经从事养生节目编导的人士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很多养生节目看上去是正儿八经的节目,但是80%都是广告,大的电视台还好,一些小的电视台的节目很多不合规。”卫生部临床医生科普项目专家委员会医学科普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望德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我去过北京台、天津台做节目,基本上都很规范,节目是节目,广告是广告。不过,也有‘地下制片人’来找我,实际上就是以做节目的拍广告,在节目中说某种药的效果好,这样的一看就是不合法的。”
乌鲁木齐晚报10月23日报道,据记者调查,目前全国省级卫视平均一周内共播出103档养生节目,除去多家卫视播出相同的节目如《名医说健康》、《健康新天地》《现代保健》等,各卫视共有55档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养生节目,、其中完全符合广电总局新标的仅有《养生堂》《健康之路》《我是大医生》等9档节目,其他大部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广告嫌疑。
“假专家、真广告”泛滥医生呼吁科普专家应“持证上岗”
养生、保健类的电视节目,对普及疾病知识、传播健康观念,有重要作用。医疗机构、疾控部门等领域的专家,作为养生、保健节目的主要参与者,对节目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面对屏幕上屡屡出现的“张悟本”一类伪专家,各地卫生机构积极采取措施,杜绝“假专家、真广告”等粗制滥制的节目再现荧屏。
据了解,早在2011年,北京市卫生局就联合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了一个健康科普专家库,旨在规范养生保健市场,提高养生保健节目的质量。专家库的成员,大多来自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和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专业特长、职称资质、从业经历方面,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这项政策出台之后,被业内解读为养生、健康科普专家要“持证上岗”,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养生节目伪专家、假广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不过,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科普专家“持证上岗”的制度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危剑安是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之一,他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北京市卫生局推出的这项政策,实际上非常希望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做健康节目时,优先选择专家库的成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电视上做节目的专家,很多都不是卫生局官方筛选出来的。北京市卫生局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媒体尽量使用专家库的成员。”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王宪波是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之一,他介绍:“北京市卫生局对专家库成员有规定,要制定科普计划,面向媒体、社区和普通患者做科普。我去过电视台、广播做肝病领域的科普节目,不过,并不是因为我是认证的科普专家,而是因为我是相关领域内的专家。”
张望德表示:“之前的卫生部,也筛选出了一批临床医生科普项目医学科普专家,由当时的卫生部临床医生科普项目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认证,并发放聘书。但是,即使没有这个证书一样可以上电视台做科普。”
获得“科普证”的专家,首先要满足一定的资质,其次在任期内还要参加科普领域培训,每年接受考核。危剑安介绍:“北京市卫生局对专家的遴选有严格的标准,比如职称、从事一线医疗工作年限、科普经验等,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每个专家在任期内要参加培训和考核,如果没有经过卫生局的批准,从事商业广告并造成一定影响,就会被取消资格。”可见,从科普宣讲者的角度来说,专家持证上岗,可以避免养生节目中很多不规范行为。危剑安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科普专家持证上岗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中新网健康频道在走访过程中,征集了不同专家的意见,总结出了医学界人士认为的科普专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1.扎实的医学基本功,除了取得一定职称外,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经历。
2.表达能力要好,能把深奥、晦涩的医学、健康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3.熟悉自己的专业范围,能找到具有科普价值、公众关心的话题。
4.了解一定的科普技巧,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
5.热爱科普工作,对科普有兴趣、有热情。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