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热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4-09-11
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医疗领域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加入进来跑马圈地,欲分一杯羹。今年,互联网巨头布局移动医疗的步伐明显加快。继半月前“春雨医生”获得近3.1亿元融资后,9月2日,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战略投资,投资规模为7000万美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国内目前该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医疗领域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加入进来跑马圈地,欲分一杯羹。今年,互联网巨头布局移动医疗的步伐明显加快。继半月前“春雨医生”获得近3.1亿元融资后,9月2日,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战略投资,投资规模为7000万美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国内目前该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在国外,今年6月份,苹果发布了名为“HealthKit”的全新移动应用平台,随后助力糖尿病患者追踪血糖水平的谷歌的“智能”隐形眼镜也开始进入市场。移动医疗领域俨然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市场香饽饽,大量资本的涌入显示了移动医疗个中潜力与机遇不容小觑。

目前市场上已诞生的移动医疗健康产品主要集中于手机应用及可穿戴设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关于移动医疗的APP已达到千余个,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面对这块巨大市场,针对移动医疗的投融资动态及趋势的线下讨论也日近火热,由生物谷、创业软件、同渡创投联合创办的"移动医疗健康投资联盟活动"将在本月26日举办,据了解,此次论坛受众主要包括企业、投资机构及个人等,届时通过此平台与业界人士高效率洽谈融资专案、全面收集资方信息的同时,你或许还会借此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并寻找到称心的战略合作伙伴.....

考虑国内移动医疗快速发展的背后驱动因素,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和人口老龄化也不可忽视。除了高达3.3亿的高血压患者外,国内糖尿病患者达1.14亿人,而且慢性病发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向;不仅如此,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目前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9.5%,2030年该指标将达到16.2%。而这些慢性病或老龄化群体都不约而同地需要通过移动医疗设备监测生理指标,实时监测健康的需要愈发高涨。同时移动医疗可打破传统医疗服务的地域时空限制,为养老需求增加、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加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运用移动医疗健康设备对慢病人群进行检测管理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慢性病人群的主体是老人,这个人群一般会有几个特点,1:一般退休后,舍不得花钱;2:相信补品偏方,而不相信现代医学;3:不爱折腾新产品,接受新产品新技术障碍比较大;4:讳疾忌医,不到万不得已,舍不得去看病治疗。这几个特点注定了移动医疗这新鲜玩意儿难以推广。另外一方面,虽然社会化媒体很适合传播新鲜事物,但人们往往避讳谈及自己的疾病,不乐意通过微博、微信分享自己的病情、治疗情况,因此即使有个很不错的设备,也很难传播。(摘自“移动医疗的障碍何在?如何绕开?”)除此之外,快乐妈咪创始人陶建辉曾发文表达了其它顾虑,这里择取几条供业界人士参考:

1、生态链问题。移动医疗牵涉到厂家、医院或平台、医生和患者。设备采集的数据是一定要给医生看的,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医生是一定依附于医院或某个平台的。从患者获取的利润要分配到医生、医院和厂家。厂家不仅要向患者推广,还需在医生、医院上发力推广。这样对于一个新创公司而言,门槛拉高不少。不仅如此,由于生态链偏长,想象互联网推广一样,快是快不起来的。

2、商业模式问题。移动医疗从起步的第一天起,大家就在幻想着低价格的设备加服务费的模式。设备几乎是按照成本价格进行销售的,服务费按次或按时间收取。但是在中国,偏偏大家认为服务不值钱。挂个号,专家200元都嫌贵,买个什么包治百病的营养品,1000元心都不疼马上买。更奇特的是,即使是最普通的病,大家特盲目相信名医、大医院医生的意见,挤破头都要去大医院看,搞的名牌医院象超市一般人挤人,而普通医院冷冷清清。因此这个服务注定难收费,收费也只能是很低的费用。顶尖专家的服务费用好收,但又有几个顶尖专家有时间来处理远程用户的咨询和数据的?

3、技术问题。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让移动医疗的技术方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移动医疗出现的时候,为解决通讯问题,设备本身带有SIM卡,使用运营商的无线数据服务。SIM卡的使用,意味着设备本身就是一台手机,增加了硬件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使用成本,每个月需要向运营商支付数据流量费,让本身已经稍长的食物链变的更长。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依靠智能手机来做数据传输、人机交互。快乐妈咪胎语仪更做到极致,探头上连AD转换都没有,完全是一模拟电路,AD转换、数据处理都完全交给了智能手机,将硬件成本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很遗憾的是,市场上还有很多移动医疗公司还抱着老的技术方案不放,甚至还有专用的移动医疗手机。有的即使是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但热衷于与运营商绑定来推广来解决收费难得问题。这类产品一定会逐步被淘汰,因为增加了终端用户成本。

4、政策法规。市场上现在能见到的智能血压计、血糖仪、心电检测室、胎语仪等,都属于二类医疗器械。一旦属于医疗器械,麻烦就多了,政策法规的问题不得不面对。一款医疗器械要能合法销售,它必须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还需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这些证办下来,办得快,都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些政策法规带来几个问题,1:增加企业的初期投入,办理各种资质需要费用;2:周期过长,无法用互联网快、迭代的方式进行,想快都没法快起来。虽然中国市场充满了各种廉价低劣的产品,但中国的法规是相当严格的,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很容易擦枪走火。而且大家都懂的,需要花精力处理好关系。

面对这些移动医疗热中的冷思考,笔者在此欲着重补充的是移动医疗50亿市场规模下的信息安全隐患问题。今年5月,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全资子公司宣布与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合作。据透露,iHealth负责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数据之后会把相关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而在8月的第二周,国际健康保险巨头安泰(Aetna)宣布,将于2014年底关闭其消费者健康数据平台——CarePass移动端和网络端的服务。这也引发了业内外对数字医疗圈的担忧。

移动医疗系统需要通过终端采集设备实时采集患者信息并通过网络远程传输,患者所有信息都将以电子的方式存储。终端设备和网络本身的风险加大了对患者信息管理工作的难度。

众所周知,我们去医院就诊时,就诊记录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就诊医院、科室、医师姓名、诊断检查结果、用药和费用等。这些信息不仅对医院关系重大,对所有患者意义更为重大。医院不仅是从义务上,而且从法律上也有对患者信息保密的责任。而国家级、省级、市级移动医疗体系面对的是体系内的多家医院,每家医院的各个部门、科室的工作人员,因此防止患者信息泄露,建立数据安全保护系统尤为重要。病历如何保密?谁有权限下载?什么情况下其他医院可以调阅?同一个医院的其他医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阅?可以看多少?如何授权?另外,患者信息在网络上传输能否保证不被窃取和篡改?终端检测设备采集的数据能否安全传输到远程服务器上等等,这些细节还需进一步研究。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