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大陆,疫苗、抗生素等药物的研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有资料显示,药企如今对研发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不太“感冒”,导致越来越少的新药面世。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控及预防中心(CDC)甚至发出警告:鉴于抗生素新药“难产”,抗药性细菌很可能引爆全球新一轮的大面积疫症。
数据显示,由于细菌抗药性增加,而且部分旧药被淘汰或取代,截至2013年底仍有效的现存抗生素只剩96款,较2000年少17款。
近年来,生物制药业受投资者追捧,资金源源不绝涌入,推动多款新药或疗程面世。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2012年审批了37款新药,创15年来新高,表面上反映药物研发蓬勃,但实情并非如此。
由于人类滥用抗生素,近年不断出现抗药性恶菌,包括近年肆虐美国,有“噩梦细菌”之称的耐碳青霉烯肠道杆菌(CRE)。研究发现,单在美国每年便有接近2.3万人感染抗药性细菌死亡。然而在2011年至2013年间,FDA仅审批了3款新的抗生素,频率是1940年代以来最低。世卫组织也指出,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已再无全新种类的主要抗生素面世。
医疗专家透露,现在药厂的目光主要放在两方面,一是个人化治疗,例如特定癌症,因为这些疗程费用昂贵,而且要长期进行,能为药厂争取较高利润。相反,抗生素等大众化药物便宜,服用时期通常也较短,药厂获利不多。另一方面则是俗称“孤儿病”的罕见疾病,虽然市场不大而利润较低,但因这类研究通常可获政府资助,成本同样较低。
由于细菌的抗药特性,即使药厂研发出新抗生素,医院和医生也可能将新药作为最后的选择,到了真正危急时才使用,大大限制了抗生素的盈利能力,从而导致药厂研发的积极性降低。有专业人事解释:当前情况下,理性的药厂都不会愿意沾手研发新抗生素。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