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D(Quality by Design)是近年来美国FDA、欧盟EMEA大力推广的新概念,对于中国制药行业而言更是一个新的名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曾在新加坡GSK、Schering Plough担任药品研发、生产、质量部门要职的曾翔玲女士(以下简称曾总),听其阐述她眼中的QbD。
QbD与药品研发
面前的曾总,思维敏捷,语速很快,声音有力,典型的外企资深员工。非常年轻,却拥有不凡的工作经历。
对于QbD(Quality by Design),曾总这样认为,QbD是近年来美国FDA、欧盟EMEA推广的新概念,其核心是“药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QbD理念贯穿于药品整个生命周期,对药品的研发、生产、工程、质量管理、上市、退市等进行系统、规范化的管理。
QbD理念最初是由Pfizer、GSK、Schering Plough、诺华、强生等国际知名药品生产企业总结多年积累的经验,为降低药品研发成本、提高药品质量提出的,所以,可以说QbD是源于药品设计、研发环节的。众所周知,在药品尤其是专利药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研发费用几乎占据总费用的50%,要从根本上降低药品上市成本,首先当从研发入手;另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原料、能源、人力成本不断上涨,新药研发难度加大,通过审批的新药却在逐年减少,因此,提高研发成功率,规避质量风险,减少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迫在眉睫;还有一点,全球各国的药品注册标准、法规都不相同,工艺要求不能统一协调,这样也增加了药品的研发成本,而QbD的提出也是不同国家政府注册部门交流产生的。而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家一致认为QbD的实施,将药品生命周期的流程规范化,可以更快捷、更有效地降低药品生命周期的综合成本,加快药品上市时间。
当然,曾总也指出,QbD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制药生产企业的痛苦、磨难。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制药企业的各个部门,如研发、生产、工艺、设施设备、工程、项目管理都是各司其职,少有往来。当完成各自的部分交付下一环节时,经常会出现不和谐之处,需要进行再磨合,延误项目进展。有时甚至导致生产工艺的改变,耽误时间的同时,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引发的思考就是,如果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考虑在内,并据此进行更加有效的研发、产品设计,就可以在后续的生产中避免很多可能的问题。如果在产品设计中对于各国药品标准、法规符合性不研究透彻,在药物注册、临床试验中就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导致药品不能上市,损失无疑是巨大的。以工艺研发为例,如果小试比较稳定,中试或大生产就会比较顺利,避免一些工艺放大的问题;另外,如果研发使用的设备与批量生产的相似,也可以减少批量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快药品上市时间。
QbD与制药工程
除了研发之外,QbD理念也适用于制药工程。曾总告诉记者,从她以往参与过的工厂建设工作的经验中,如果不能在工程设计阶段做足工作,后续的生产人员是最痛苦的。可能很多药厂人员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进入生产流程才发现,设计图纸与工厂、设施不相符,不得不边生产边改造,甚至停产改造;有时因为设计考虑不周,厂房、设施建设无法进行,不得不拆拆改改,这些看似在设计环节节省了时间,但从整个药品生命周期来说,不但推迟了药品的上市时间,还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造成药品的安全隐患,欲速则不达。
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各个部门的项目相关人员提前参与。其中,设计是最为重要的一环,首先,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要非常专业、负责,并且要对产品、工艺、流程了如指掌,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和出现的问题,比如设施的布局,空调系统,纯水系统,设备清洁,洁净区的维护、关键点的控制等等。目前国内的项目设计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QbD的实施需要以深厚的GMP理解、技术掌握和质量管理为基础,不能单独执行。
此外,QbD强调的是制药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各项成本。以新建的天士力圣特的工程项目为例,目前正在运行的是一期工程,但在设计中考虑了将来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对二期工程也进行了规划,预留了二期厂区并打好地基;另外,一期工程做了4条线的生产能力,但根据目前的生产需求,只运行了两条生产线。这样,既没有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当有扩产需求时还可以在保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完成项目的扩建,避免了耽误现有生产,重新选址,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成本增加。
总体而言,QbD在中国还处在萌芽阶段,目前最需要的还是加深对基本GMP的认知,不能停留在满足于符合法规基本要素的精神面貌,需要从价值观和本质行为上去体现法规所需要的道德精神面貌。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