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优势,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
要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必须在源头和基础上下功夫,即在基地建设上做文章。具体说,就是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材基地,唯有如此,才能把我省的资源优势放大,使其变为产业优势。负责全省中药材生产管理工作的省果业总站站长闫和建这样说。
诚然,我省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山西发展中药材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我省特有的30多种大宗道地药材,在全国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更为山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做足了铺垫。如连翘、黄芩、远志等优势品种,在市场的占有率很高,分别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0%、40%、30%,堪称业内王者。更有浑源黄芪、潞州党参、阳城山茱萸等药材,以其品质上乘,在市场上小有名气。如浑源黄芪甲苷含量都在0.1%以上,最高达到0.38%,硒含量0.08ppm,享有“浑源黄芪甲天下”的美誉,市场售价高出同类产品1-3倍。潞州党参,身粗条长,质厚味纯,党参浸出物56.2%以上,远远超出药典规定标准。阳城山茱萸有效成分马钱苷高出药典标准1倍多。但是,由于受立地条件、土地经营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我省至今没有形成大规模、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使得天赐的资源优势没有被放大,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闫和建说,虽然近年来我省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基地建设方面步伐显著加快,在全省逐步形成了以党参、黄芩、连翘、柴胡、苦参、山茱萸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黄芪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生地、丹参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等四个基地。但是,这些基地与药材大省强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省中药材总面积285万亩(种植面积为167万亩)年产药材23万吨。而贵州省中药材的总面积却在500多万亩,年产药材155万吨。所以说,建设品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药材基地是当前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
做强名药,在道地药材上求突破“一种药材可以做到年产值500亿元,这事听起来有点玄,但兄弟省份确实已经做到了。盛产人参的吉林省单是人参及其系列产品每年产值就是500亿元的真金白银”。山西省中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根喜这样告诉记者。
刘根喜说,就一个人参吉林省真的做出一个大产业,一个大市场,一片大天地。分析人家的成功经验就会发现,人参是吉林省的特产,是颇有名气的道地药材,这是人家的资源优势。
但是人家真正厉害的是,把人参这个名药想方设法做大做强了,把一棵“小草”做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加以借鉴的地方。就山西来说,我们也不乏名药,不乏非常道地的药材,比如连翘、黄芪、党参等,这是我们的名药,我们的特产。为什么同样是名药和特产,人家做得很大,我们却做不到呢?差距就在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力度不够,下的功夫不够。
道地药材是老天赐给人类的一个“宝”,有自身独有的特殊价值,能否把这个“宝”用好,就看怎样来认识和使用。刘根喜认为,开发道地药材要比普通药材更有价值,会获得更多回报。至于开发的路径,可以走品牌开发的路子。如四川省把贝母的品牌就做得很响、很成功。市场上同样的贝母,四川贝母10克售价90元,而其他贝母只有10多元。也可走多元化开发的路子,把道地药材用足用活。如云南白药,其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当地的道地药材三七。云南白药厂家用足用活了三七,除开发了白药系列产品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还开发了三七系列产品:生三七粉、熟三七粉、生三七片、熟三七片、三七冠心宁(片剂、胶囊剂)等。不仅如此,还跨界开发了日化产品——云南白药牙膏,而且把牙膏产品做得风生水起。现在单是白药牙膏每年的销售额就达到近40亿元,成为白药集团内单品中最靓丽的“一枝花”。
我省能不能把三晋名药黄芪、连翘、党参等,同样做成吉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做成那样的业内翘楚,关键就看如何在道地药材上下功夫。
做大产业,在加工和市场上发力
晋地无闲草,自古多灵药。我省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独有的道地药材,做大中药材产业应在情理之中。但是,到底该怎么做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李军德在我省考察后认为,山西要做大中药材产业必须尽快弥补产业链条中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确实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国内中医药产值中所占比重很低,对产业拉动能力差。数据显示,我省中药材年加工量不足总量的15%,中药饮片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0.27%,中药制剂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0.65%。全省中成药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有两个,而北京同仁堂一个企业就有七个。这就是我省的差距,也是需要努力补齐的“功课”。道理很明了,中药材产业不能缺少加工这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加工才能使原料变成产品,才能实现药材的增值,才能使产业链条得以拉长,才能把整个产业真正做大。
在弥补药材加工“短板”的同时,更要做好药材市场这篇大文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管理部主任杨光建议,山西要做大中药材产业就必须在市场开发和建设上给力。这个建议可谓一语中的。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省每年有80%以上的中药材以原料药运到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等国内几个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销售。尽管全国现在已经形成了17个较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但我省至今没有一个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市场是什么?市场是连着生产者和用户的桥梁,山西要把中药材做成大产业,实在不能缺少这个桥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