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医药外贸运行分析:商品结构、市场格局、企业构成、省市统计4方面解读

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 发布时间:2015-12-11
今年前十月,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83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27%,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466.12亿美元,增长3.89%;进口额371.72亿美元,增长4.75%;对外贸易顺差94.4亿美元,同比增长0.63%。

今年前十月,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83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27%,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466.12亿美元,增长3.89%;进口额371.72亿美元,增长4.75%;对外贸易顺差94.4亿美元,同比增长0.63%。

受到外部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新兴市场动力不足、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国内综合成本高企、汇率风险提升、产业结构艰难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医药外贸整体步入低速增长期。

上半年我国医药外贸进出口增幅起伏较大,尤其是进口增幅受到明显抑制;但随着年底企业出货相对集中、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促进外贸稳增长政策逐步显现等,预计全年医药外贸整体增速将有小幅回升。

我国对欧盟、日本出口呈恢复性增长,但对东盟、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下滑的趋势没有改善,加之受市场价格竞争激烈等影响,预计全年医药外贸在低位运行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商品结构

中药类: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小幅下降

1~10月,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总额39.26亿美元,同比增长4.99%。出口30.83亿美元,同比增长6.75%。进口8.42亿美元,同比下降0.97%。

出口方面,植物提取物增速趋缓,增幅由上半年近30%,降至1~10月的24.41%。

而受出口价格和数量回落的影响,中药材及饮片是中药类唯一下降的产品,同比下降17.74%。经过前几年中药材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自去年起,价格已逐渐回复到合理区间。此外,饮片行业今年以来受CFDA飞行检查影响较大,不仅涉及几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还有7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证书被收回。

中成药出口数量同比下降3.06%,出口价格增长7.52%,出口额增长4.23%。数据虽有增长,但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障碍是新市场开拓困难,在不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地区,往往需要“削足适履”或直接作为食品补充剂。此外,2011年《欧盟传统药注册法令》实施,也成为中成药出口欧盟的阴影。而2014年5月1日起,英国禁止销售所有未经注册的传统药,进一步限制了中成药在欧盟的发展。

进口方面,除植物提取物增幅35.64%外,均呈下降态势,以中药材及饮片最为明显,下降28.15%。受最大进口品种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注册到期的影响,中成药进口下降11.52%。保健品之前可按食品进口,但新规要求须进行保健食品注册后方可进口,抑制了保健品的进口增长。

西药类:进出口双升,但增幅低位徘徊

1~10月,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额485.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2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进口222.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

大宗原料药仍是我国医药外贸出口的主要品种,占整体医药出口额的45.92%。1~10月,大宗原料药出口额2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仅0.78%,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08%,出口价格则下降3.17%。原料药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拉动。制约原料药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局面未有明显改观,如VC、VE、扑热息痛等,即便短期出现部分企业因环保等成本上升因素停限产等,但前期库存较大,加之外需不振、货币贬值、主流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购买力有所下降、出口退税的调整增加了部分产品的价格下行空间、竞争对手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等,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整体来看,原料药出口增速下行趋势已不可逆转。

西成药和生化药出口虽有所上涨,但出口金额有限,分别为26.29亿和22.26亿美元,仅占西药出口总额的18.48%。国内企业应将重心向高端制剂等下游产业链倾斜,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

进口方面,1~10月西药原料药进口额69.68亿美元,同比下降1.97%,进口萎缩反映出国内原料药替代能力在逐步增强。西成药、生化药占西药进口的68.7%,在贸易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但增幅趋缓。造成制剂类产品进口放缓的主要原因有:诺华、阿斯利康、辉瑞等制药巨头的专利产品到期,重磅仿制药陆续上市;我国对药品审批的市场准入规则改变,跨国药企审批优势削弱;跨国药企在中国投资热情仍高,生物药、仿制药等前期投资项目的产品陆续投放国内市场,抑制了进口药品的增长;许多地方政府推出新的招标系统以降低药品采购成本,并推动跨国药企更加直接地与廉价仿制药展开价格竞争,不少外企撤出一些省的招标,进口意愿明显下降。此外,医药领域反商业贿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利药进口。

医械类:进出口增速平稳,高端设备需求持续

1~10月,医疗器械类进出口总额3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7.63%。出口额172.69亿美元,增幅6.33%。进口额140.38亿美元,增幅9.28%。

出口方面,数量增长7.8%,价格同比下降0.66%,呈现出数量增长明显、价格竞争激烈的特点。医械各子行业产品,如中低端的一次性耗材、医用敷料、保健康复用品,中高端的医院诊断与治疗、口腔设备与材料,出口均价呈全线下跌态势,口腔设备与材料更是下跌29.17%。美国FDA和欧盟 CE认证对中国医用敷料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增加监管力度,致使医用敷料尤其是Ⅱ类产品获得欧美市场准入的难度加大。另外,高附加值的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出口虽然仍以外企为主,但内资企业份额在逐年上升。

进口方面,高附加值的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进口额100.14亿美元,占医药类整体进口比重的26.94%,位居前列。这反映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在设计理念、质量控制、核心技术、营销模式、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差距。不过,国家制定引导卫生计生机构装备国产医疗设备的规划以及建立和完善主动使用国产设备的激励机制日臻完善,重点推动三级甲等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等政策措施逐步到位,将有利于国产医疗设备在国内市场的应用。

市场格局

出口:主流市场稳定,新兴市场增长提速

1~10月,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到216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为193.04亿、118.62亿和 89.41亿美元,占比高达86.04%。我国对三大市场出口额升降不一:北美洲增幅最高,达9.33%,且量价齐升;亚洲小幅增长3.05%;欧洲市场持续低迷,下降0.52%。对新兴市场出口额增长显著,对拉丁美洲、东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11.06%、9.48%、7.03%,反映出良好的市场潜力。

医药产品主要出口发达国家的格局没有改变,出口前十大目的地依次是美国、印度、日本、德国、韩国、中国香港、荷兰、英国、澳大利亚和巴西,十大目的地占比达57.34%。出口增幅较大的有韩国、美国和英国,增幅分别为13.2%、9.19%和7.36%。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市场,在受到西方经济制裁、政府财政资金紧缩,以及该国推进医药产品本土化生产进程和加快进口替代步伐等多重压力下,我国对俄罗斯市场出口出现全面下滑趋势,1~10月出口额为7.44亿美元,同比下降14.11%。

进口:主体格局依旧,多元化发展趋势

欧洲、北美洲是我国医药产品进口主要来源地,比重高达74.43%,反映出欧美产品的优势依然稳固,我国对两个主要市场的产品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值得注意的是,1~10月我国从亚洲中东地区、拉丁美洲的医药商品进口额分别增长22%和17.83%,反映出这些市场的供应能力在增强,我国医药商品进口来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进口来源国排名前10的是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瑞士、爱尔兰、意大利、英国、瑞典和丹麦,10个国家进口额占比达72.84%,反映我国医药产品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格局保持稳定。1~10月,进口十大来源国中,法国是增幅最大的来源国,增幅为12.51%;其次为美国和丹麦,分别为10.54%和9.8%,反映主流进口市场稳定发展。

企业构成

出口:民营企业江山半壁,三资企业贡献突出

1~10月,具有出口实绩的医药企业共有29,293家,同比增长4.32%。其中,民营企业占比76.24%,三资企业占比17.9%,国有企业占比5.5%。民营企业完成了66.22%的出口量和51.62%的出口额。三资企业数量仅占出口企业总数的17.9%,但多是知名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档次及附加值较高,虽出口量仅贡献27.19%,却完成了36.44%的出口额。

出口额前十名企业是上海怡世翔物流有限公司、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横店普洛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迪赛诺药业有限公司。

前二十家企业占全部出口金额比值仅为9.64%,反映出我国医药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生产与效率协同性差,抗风险能力薄弱等特点。

进口:三资企业主力军,国有企业实力显著

1~10月,我国有医药产品进口实绩的企业18,454家。其中,三资企业7398家,占比40.08%,完成61.53%的进口量和 58%的进口额。民营企业占比52.79%,完成28.82%的进口量和24.26%的进口额。但是,就企业平均进口额来看,国有企业实力明显强于其他类型企业,企业平均进口额是三资企业的2倍。

我国医药市场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在特色原料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进口需求较大。此外,跨国药企和具备实力的国外医药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加大市场开拓、研发和生产转移的力度,加快了产业布局的步伐。这些原因促使三资企业成为我国医药进口的主力军。

省市外贸统计

东部难以大幅增长

东部沿海地区历来是我国医药产品主产区和医药外贸的主力军,1~10月,出口占据前5位的是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其中上海增幅 6.7%,浙江增幅6.64%,广东增幅6.1%,而排名第一的出口大省江苏增幅仅为1.38%。东部省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人工、环保及资源禀赋优势的弱化加之出口基数较大等诸多原因,大幅增长困难重重。

西部发展分化明显

与此同时,青海、新疆、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出口增幅超过30%,其中青海更是达到了66.9%,活力明显提高;而西藏、黑龙江、吉林则领衔跌幅榜前三位,幅度分别下降52.47%、25.72%和19.51%。西部省份分化明显,有些能够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能的转移,借助相对低廉的人力及资源成本和政策支持,获取长足发展。但就整体发展而言,东强西弱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

延伸>>>

五大困难与五个法宝

现阶段,我国医药外贸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成本要素不断上涨。受人工、环保、融资等成本要素上涨的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低成本优势正在弱化,加上汇率等因素,印度、越南等国的部分产品成本已低于我国。

低价恶性竞争严重。我国许多大宗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出口主要以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产品为主,议价及抗风险能力较低,产品同质化及低价恶性竞争问题严重。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发展主要通过银行融资,但目前银行信贷控制紧、限制多、审批慢。同时企业间相互担保现象普遍,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金融风险极大。

贸易便利化有待完善。海关领域存在税则号归类争议,货物通关便利化等问题。商检领域存在部分医药级商品难以商检,特殊产品商检手续多、周期长,以及商检的属地化问题等。税务领域存在退税流程繁琐、时间长,影响企业资金链周转。药监领域存在进口药品注册时间过长、委托加工药品出口受限、药品境外注册存在困难等问题。

部分国家产品注册困难。国内与国外在药品规格上的差异性致使我产品出口部分国家注册受阻。俄罗斯、印尼等国在注册、认证等方面对我国设置较高的技术壁垒,影响企业出口。

应对的措施有以下5个方面:

1. 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稳增长作用。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引导企业利用外汇金融工具,扩大国际间人民币结算范围,降低企业汇率风险。减轻中小企业税费,缓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扩大对新兴市场和不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对可提供信誉度支持的客户,出口信保应适当提高保额和赔付率。

2. 细化、落实外贸便利化相关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国家支持外贸稳增长政策措施,并对已颁布的措施落实到位。

3. 支持企业“走出去”并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对企业在研发设计、国际高端市场质量认证、注册自主品牌及销售渠道等方面予以政策及资金支持。出台具体措施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兼并或与东道国建立合资企业、收购当地生产线、开设子公司。加大对高端和新兴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包括通过政府间对话消除贸易壁垒、加大驻外机构市场调研和贸易促进力度等。

4. 培育龙头企业,优化出口结构。出台政策和措施加快医药企业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培育可与跨国药企比肩竞争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支持制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发展。

5. 加快标准接轨,突破技术壁垒。加快药品检查协定和药品监察检查合作计划(PIC/S)谈判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国际社会共同开展监管合作,利用多双边机制消除技术性、政策性壁垒。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