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产应是提升中药材质量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14-10-15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全国31个省市有关中药材及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10个品种772批样品进行了抽检,发现93批不符合标准规定,突出表现为染色、增重、掺伪、掺杂等问题。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全国31个省市有关中药材及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10个品种772批样品进行了抽检,发现93批不符合标准规定,突出表现为染色、增重、掺伪、掺杂等问题。

上述数据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当前中药材质量总体状况,但至少说明中药材质量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各方共同关注和行动的时候了。

健康产业的快速壮大及医改政策对中医药的大力扶持,使中药材及其相关产业的前景被普遍看好,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中医药行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之上。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基础和支撑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决定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更决定到中医药行业的兴衰,否则,“中医亡于药”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在中药材质量问题反复发作,安全“瓶颈”必须打破的时候,提升中药材质量只有走上标准生产之路,且迫在眉睫。诚然,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加上种植方式改变以及集约生产程度低等客观原因的影响,中药材质量的整体提升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同时,落实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还需要一个观念更新和资金投入。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必须面对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劣等产品和生产经营管理落后企业的阵痛,一段时期的深度调整和集中汰劣是难以逾越的阶段及无法回避的现实。

其实,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早已出台,但推进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不能排除的是各地虽都有扶持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措施,但与本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实施进度都有一些差距和不足。

因此,如何做好各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尤其是中药材大省标准化生产规划,在政策扶持、总体计划、资金投入、体系标准、各方责任、源头追溯、质量控制、认证实施、产品召回、依法规范等方面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保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有序推进和落实的成效,应该是提升中药材质量的必然选择。

0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