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商务部近期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等七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
新医改已进行五年有余,多项改革取得显着进展,但公立医院改革与政府、社会和公众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试点外资独资医院,旨在通过"外加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这也是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举措。
根据《通知》要求,开展外资独资医院试点的省市多是经济社会比较发达,且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地区,通过引进外资独资医院,可将国外一些成功的医院经营和管理经验引入中国,有助于激活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产生一定的"鲶鱼效应",推动其他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
但是,外资独资医院的进入,能否在短期内对医疗服务市场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产生实质性影响,值得认真考量。
外资独资医院通常定位于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其服务对象多以在华境外人士和国内高收入人群为主,费用相对较高。而且外资独资医院设立的条件仍较为严格,整体数量不会太多,这决定了其服务对象只能是小众,服务人群较为有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当前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中,公立医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90%左右的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服务范围和市场份额都较小的外资独资医院要想撬动整个体系,难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通知》虽然力求实现政策突破,但也只是为实现目标提供了可能,要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还亟待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近年来,政府一直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但因政策措施与改革目标不配套,"玻璃门"、"弹簧门"现象突出,效果一直不理想,这对外资独资医院的发展也会造成影响。
比如在保险方面,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尚难以支付外资独资医院提供的高端服务,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滞后,影响对多层次高端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同时,由于人才政策不配套,致使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执行困难,高端医学人才尤其缺乏,外资独资医院的人才来源仍面临挑战。总的来看,外资独资医院发展目前还缺乏更有针对性、可行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在中国发展壮大的路径仍不清晰。
更为重要的是,公众对医疗机构的认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期培养,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机构。实践证明,一个医院的建立和发展少则数年,多则十数年,而要形成品牌并得到大众的认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外资独资医院要想成"势",成为推动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推手,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