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药巨头并购持续“发烧”

发布时间:2014-09-09
就在辉瑞(Pfizer)意图以千亿美元吞并阿斯利康(AstraZeneca)陷入僵局之时,国际十大制药巨头的其它跨国药企几乎倾巢出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总规模超过400亿美元的跨境并购。近日,瑞士制药公司罗氏制药(Roche)同意以83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InterMune,为制药行业的火热并购活动又添一新例。国际制药巨头正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行业洗牌和格局重构。

就在辉瑞(Pfizer)意图以千亿美元吞并阿斯利康(AstraZeneca)陷入僵局之时,国际十大制药巨头的其它跨国药企几乎倾巢出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总规模超过400亿美元的跨境并购。近日,瑞士制药公司罗氏制药(Roche)同意以83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InterMune,为制药行业的火热并购活动又添一新例。国际制药巨头正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行业洗牌和格局重构。

今年上半年,制药、生物科技和医疗产品行业的并购额达到创纪录的2600亿美元,现金充沛的各家药企竞相寻找新的增长源。近期的并购案还包括,美国制药商艾伯维(AbbVie) 7月宣布以47亿美元收购英国同业Shire。

制药巨头并购持续“发烧”

在华尔街投资者眼中,以强生为代表的制药巨头历来是最佳投资标的之一,这从强生的股价便可窥见一斑。而在中小型制药企业看来,制药巨头则更像是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巨头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掌控能力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布局,足以吞并任何试图在癌症、糖尿病等重磅领域分食其市场份额的中小药企。尤其是在原研药领域,制药巨头们早已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其他药企只能在巨头们的原研药失去专利保护后大肆仿制。

很显然,全球医药行业实际上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并且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医药行业似乎更加热衷于并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并购可以快速的获得新药研发技术和药品流通渠道。目前,这一操作模式已被中国药企效仿,复星、迈瑞等正在如法炮制。

经过数百次并购后,制药巨头们已经构建了一套涵盖医药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体系,彼此之间各有优势,当然也存在较多的业务重叠。以去年的销售数据计算,强生以713亿美元的营收排名居首,与诺华、罗氏包揽三甲,辉瑞、赛诺菲、葛兰素史克、默沙东、拜耳、阿斯利康、礼来则依次填满第四至第十位。

罗氏斥资83亿美元收购Intermune

瑞士制药公司罗氏制药(Roche)表示公司已经同意斥资83亿美元收购位于美国旧金山的Intermune生物制药公司,交易将以现金的方式进行。此番收购为罗氏今年以来最大的收购事件,将扩大罗氏在呼吸领域药物的市场份额。

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得InterMune的一种新药吡非尼酮片剂(pirfenidone)(品牌名:Esbriet),该药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已经在世界几大主要国家如欧洲、加拿大、日本和中国获得上市批,但是在美上市许可仍在审批之中,预计今年底前将得到美国的支持。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致命的肺部疾病,在过去是不治之症。在美国受特发性肺纤维化影响的人有5-7万,在欧洲约为8-11万。罗氏的收购凸显大型制药公司对针对罕见或不治之症的所谓“罕见病药物”的追逐。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InterMune正集中精力攻克肺纤维化病。瑞信(CreditSuisse)分析师表示,2014年InterMune销售额预计比去年翻一番以上,达1.44亿美元,到2016年底前将达6.75亿美元。

InterMune近来已聘用高盛(GoldmanSachs)和Centerview Partners审议其战略选项,而赛诺菲(Sanofi)和葛兰素史克(GSK)等公司也成为潜在竞标者。接近GSK的人士表示,GSK尚未提出报价。

Pirfenidone有多大的市场呢?汤森路透数据显示,至2019年,该药物的市场价值将达10亿美元。这对稳定罗氏包括索雷尔(Xolair)和百慕时(Pulmozyme)在内的肺病治疗药物系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过去3个月,罗氏还收购了丹麦的Santaris以及美国的SeragonPharmaceuticals和Genia,交易总金额高达25亿美元。此次收购InterMune,是罗氏自2009年以470亿美元收购另一家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以来最大一笔收购案,也是罗氏今年发起的第四次收购。正如罗氏首席执行官施万(SeverinSchwan)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那样,在过去几年中,罗氏的并购战略重点是“补强型”。

“我们很高兴能与InterMune公司达成本协议。我们的要约对InterMune股东有显著价值。同时,本次收购将强化罗氏在呼吸类治疗方面的能力。我们期待着InterMune员工加入罗氏集团,共同努力为IPF患者带来福音。”

该集团此次收购也是为了回应投资者要求其把更多现金利用起来的压力。每股74美元的收购价,相当于8月中旬收购传闻传出前的InterMune股价有63%的溢价,凸显随着药企竞购资产,目标公司得到的估值之高。

去年罗氏获得了近19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分析师预测,该公司到2015年将一直保持净现金盈余。罗氏表示,此次收购对其2015年盈利的影响为中性,从2016年起将为盈利增长做出贡献。罗氏业务首席运营官奥戴(DanielO’Day)称,接下来可能发起更多补强型并购。

根据新闻稿,罗氏公司计划将InterMune的员工和业务顺利过渡到罗氏。因此,可以认为罗氏最近的收购是一项发展战略,重点在将新的专业知识带入组织;而并非以获得吡非尼酮的主要资产、消灭被收购的公司为目的。

罗氏、辉瑞并购之差别

正当罗氏公司忙于收购InterMune时,辉瑞试图再次收购阿斯利康的传闻再次浮出水面。今年五月,辉瑞以1180亿美元的高价意味收购阿斯利康,但计划遭到目标公司的反对。辉瑞并未放弃,不排除提高收购价格的可能性。

辉瑞有着颇为辉煌的并购史。2000年,该公司以1120亿美元合并华纳兰伯特(Warner-Lambert);2002年,以600亿美元股票价格并购法玛西亚( Pharmacia);2009年,以680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惠氏(Wyeth)。

辉瑞公司收购阿斯利康的利益具有双重性:1,阿斯利康投资组能填补一些漏洞,辉瑞公司在癌症免疫治疗和肺部疾病治疗的缺陷。2,更重要的是,一旦辉瑞吞并阿斯利康,将可以 “倒挂”成为一家英国公司,从而导致避免了高额的美国企业税。

辉瑞的重大收购策略已经成为其增长计划的一个核心部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阿斯利康收购具有重大的商业意义。从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罗氏和辉瑞并购战略存在非常大的区别。罗氏寻求补强型并购,以达到增强其产品组合和能力的目的。辉瑞旨在庞大的接管,然后通过大幅削减成本、关闭站点、减少就业,来获得“协同效应”。

罗氏员工可能会觉得自己公司的最新举措很不错;辉瑞员工或许想知道又一次重大收购在即,他们是否受到失业的威胁。当然不同的想法也可以导致员工敬业度的差异。

0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