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药企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或已经结束,但药企竞争的新格局并未成形,外资手中仍握有占据市场主动的筹码,未来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近日,总投资额达8000万欧元的默克南通制药项目正式在南通开发区健康产业园奠基,德国默克也成为目前唯一可在华大规模生产基本药物目录中药物的外资企业。默克此举标志着外资药企在中国策略的转变,从原来主要针对一二线城市的高端人群变为借助基药进入中国广阔的三四线城市。
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外资药企在20年间的战略发生了三次演进。外资药企在建立生产基地后,大规模的在富裕的一二线城市铺设地面销售人员,同时发展各地的代理人来公关医院和医生。但很快,外资发现这样会比较慢,而且成本巨大。第一次策略演进是,外资药企开始发力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收购或者与当地的医药销售公司合作,进而将药品通过其网络去销售。
第二次演进是在中国大规模建设研发部门,中国研发成本较低,人才优势明显,通过设立非法人机构可以尽快将产品商业化,而且专利保护严格,内资企业无法望其项背。
通过前两次的战略演进,外资药企得以保持其核心的优势并维持高利润。但是,随着传统销售手法遭到政府的打击,大量专利药到期,国内仿药的低价竞争,外资药企面临核心优势丧失的困境。随着中国 政府采取基药制度,如果维持高价,不仅受到政府的打击,也受到国内竞争者的市场压力,但将价格下降过快,则无法维持如此大规模的运营成本。
因此,外资药企在经过几年的战略权衡之后,决定进入基药目录。进入基药的主要预设有如下三点:
第一,以价换量。虽然进入基药目录就意味着药品大降价,但是,也意味着进入了广阔的基层医疗所覆盖的大量人群。通过以价换量的方法,外资药企一样能获得快速增长。而且,通过在中国三四线城市设立生产基地,外资可以将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而且,进入基药之后,不需要大规模的地面人员,营销成本也可以下降。
第二,基础医疗是未来发展主要方向。不管中国政府未来对基药制度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基础医疗的发展是各国一致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基础医疗将承担主要的医疗服务,大部分病人都将集中于基础医疗,而不是涌向大医院或者高端私立医院。
第三,原研药仍具有竞争优势。在价格一致的前提下,与仿药相比,原研药仍然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是疗效上和信任度上。而且,原研药公司目前正在着力推进医疗服务与药物治疗的合作,最终提高疗效。这一点是国内制药公司非常欠缺的,服务意识强也是外资药企的大优势。
默克制药的建厂只是外资进入基药的开始,未来外资仍将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策略来扭转目前的劣势。国内企业如果一味采用价格战显然是不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