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的陆续出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民营医院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8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在第四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却对社会办医发展“泼冷水”。在他看来,中国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左右”的目标是空话。
这是因为,“中国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虽然很多,但缺乏监督执行。一旦没有支撑条件,民营医院靠什么发展呢?”杨金生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杨金生连续多年调研各地民营医院发展情况。根据调研情况,在他看来,从发展层面来看,民营医院未来的发展并不光明。在他们调研的地区,已经出现部分民营医院难以维持运营,重新被政府购回的案例,导致后续投资获取难。
杨金生以深圳为例说明,“目前深圳市所有民营医疗机构中,仅有1/3能够盈利,1/3勉强维持,另外1/3处于亏损倒闭状态。”
而上述情况是民营医院在政策层面和实践中受到限制的结果。“在中国,把医院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极不公平,这种人为划分方法也导致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政策层面和实践中享受不同的待遇。”杨金生总结道,“民营医院在政策层面和实践中,遇到10大不公平:设置无规划、建设借贷化、运行交税化、收费相同化、待遇高薪化、服务感动化、公益经常化、科研挂牌化、宣传广告化、报道妖魔化。”
杨金生解释,比如在各省市的区域规划中,民营医院很少被纳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少有政府为民营医院设置预留地。”
另外,尽管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但几乎没有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在建设发展时能够得到政府的大量资金资助,比如设备购置、床位补贴、修购基金等。”杨金生表示,但公立医院却可以获得这些。从起步上看,民营医院已经背上了更沉重的经济负担。
同时,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退休金和养老金等待遇方面有较大差别,因此高技术人才难以向民营医院流动。“民营医院往往高薪从公立医院聘请高水平或退休的医生来服务。”杨金生说,“所以民营医院面临新人和老人多、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等人才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还在税收减免、设备准入、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医保定点等方面处于弱势。
面对上述问题,杨金生认为,中国应该明确民营、公立医院的公平定位,增加城市发展对民营医院布局的规划,区别对待民营医院运行的税收问题,保障民营医院医务人员享受平等待遇,进一步完善多点执业配套措施,加强对民营医院的引导和监管。
中国应该在战略层面上,做到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如果不消除对民营医院的不公平待遇,民营医院就永远没有发展的机会。”杨金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