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而美的专科药企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2014-07-29
1946年,来自一个德国大家族的企业家赫尔曼?维尔茨在二战结束的废墟上创建了一个药厂。不久后,这个药厂取名为格兰泰药厂,总部坐落于德国亚琛。

图:辉凌制药CEO Frederik Paulsen

格兰泰:专注疼痛的德国家族企业

1946年,来自一个德国大家族的企业家赫尔曼?维尔茨在二战结束的废墟上创建了一个药厂。不久后,这个药厂取名为格兰泰药厂,总部坐落于德国亚琛。在起步阶段,格兰泰药厂的业务主要涉及青霉素制剂的生产,为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西部地区提供抗生素产品。这一举措使得格兰泰药厂在创始之初就获得了迅速发展。

1954年,格兰泰药厂首次引进并合成了沙立度胺。在发现这个产品的潜在临床价值之后,格兰泰药厂于3年后大胆地向市场推出了这个日后被称为“反应停”的争议产品,用于孕妇妊娠呕吐的治疗。然而,这个仓促的做法最终导致了那起最著名药害悲剧事件:沙立度胺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在欧洲很快有医生发现新生儿畸形比率异常升高,且这一现象与沙利度胺的销售呈现相关性。1961年当格兰泰药厂被迫在市场上撤回所有沙立度胺之时,出生的畸形胎儿已经达到了万余名。这一事件对格兰泰药厂的业务几乎造成了灭顶之灾,为此公司不得不将其经营重点聚焦到了其他产品上,同时还筹集资金对“反应停”事件的受害者们进行赔付。

经历了“反应停”事件的挫折之后,公司创始人赫尔曼·维尔茨将企业帅印转交于他的儿子迈克尔·维尔茨手中,格兰泰药厂则继续研发新产品等待崛起时刻。经历了十多年的卧薪尝胆,格兰泰药厂历史性的新产品舒敏(Tramal,主要成份曲马多)于1977年终于在德国上市。舒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能广泛地用于各种中重度疼痛治疗。通过舒敏的成功上市,格兰泰药厂在经历挫折之后终于转型为一家以疼痛治疗为基础的专科制药企业。凭借着这个产品的优势,格兰泰药厂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内采用主动扩张或对外合作等手段积极进军全球各地市场,其业务逐渐在全球各地站稳了脚跟。

以舒敏为基础,格兰泰药厂开始了进一步的止痛新产品开发。进入21世纪之后,针对疼痛治疗的不同临床需求,格兰泰药厂陆续推出了全球首个阿片类止痛贴剂Transtec,复方曲马多制剂Zaldiar,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的新型贴剂Versatis,以及可连续使用7天的轻中度止痛贴片Norspan等等。2010年,格兰泰药厂与强生制药联合开发的Palexia成功上市,这是一个新型的用于神经病变疼痛的治疗药物。通过这一系列产品的问世,格兰泰药厂不仅丰富了其止痛用药的产品库,同时也巩固了整个公司在疼痛治疗领域内的地位。

2005年,格兰泰药厂迎来第二次管理层新老交替。公司创始人赫尔曼之孙塞巴斯蒂安·维尔茨取代了他的父亲迈克尔·维尔茨,开始代表维尔茨家族掌管这个中等规模的德国家族企业。在塞巴斯蒂安看来,格兰泰药厂的优势在于它的独立性,而且它不会产生制药行业内企业大规模兼并重组后所带来的副作用。尤为重要的是,维尔茨家族的传承一向稳定,由此格兰泰药厂的经营并不会追求短期利益,而更倾向于长期性的战略目标,从而在他卸任时将一个更完美的企业交接于下一代领导人。

塞巴斯蒂安的表态并非虚言,事实上他已经为整个企业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在这项战略中,国际化运行和持续性的新产品开发是未来格兰泰药厂持续增长的两大主要动力。在国际化运营方面,虽然公司总部所在地德国依然是格兰泰药厂最大的区域性市场,不过德国市场的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也仅为14%左右。

在未来,格兰泰药厂将继续在拉美等新兴市场内上市新产品,由此获得更大的增长机会。与此同时,针对企业内部的新产品研发,格兰泰药厂建立了专门的创新战略业务部同时以巨额研发资金作为保障,其2012年的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26%。事实上,如今的格兰泰药厂的研发线上不仅仅拥有着数个新分子实体,同时还开发一个被称为INTAC的制剂技术新平台用以防止阿片类药物滥用成瘾问题。毫无疑问,这些未来的新产品在造福病人的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格兰泰药厂的未来更大的希望。

辉凌医药:肽激素类领导者

辉凌制药由弗雷德里克·保尔森(Frederik Paulsen)于1950年在瑞典马尔默创建,最初的名字为北欧激素药厂,1954年更名为辉凌制药。创业之初,保尔森开始在猪脑垂体中提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当时瑞典发达的动物屠宰业成为了保尔森可靠的原料供应来源。随后,保尔森进一步与瑞典医学界合作,共同探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各种临床应用。1956年,保尔森开始将其业务扩张到丹麦和德国等地。

在肾上腺皮质激素产品起步的同时,保尔森也注意到了其他肽激素的临床价值。在他的合作者兼第二任妻子Eva Wolf Frandsen的帮助下,辉凌制药成功地完成了后叶加压素和后叶催产素的量产,这也是全球第一次实现肽激素类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从这一刻开始直至今日,天然的脑垂体类肽激素产品一直是辉凌制药业务发展的最重要专注点。1972年,辉凌制药新开发的醋酸去氨加压素产品以弥凝(MINIRIN)的商品名投入市场,用于糖尿病型尿崩症和夜间遗尿症的治疗,这也是此后很长时间内辉凌制药的旗舰产品。

从1980年开始,更多的新产品投放市场:首先是1980年的可利新上市,这是一种后叶加压素类似物,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1984年,弥凝的口服制剂上市;1986年,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颇得斯安的上市,标志着辉凌制药从此跨入了新的消化疾病治疗领域。在同一时期内,辉凌制药也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各地设立分公司,开始了其业务全球布局的进程。

保尔森的小儿子,与其父同名的小弗雷德里克于1988年成为了辉凌制药新一任的首席执行官,辉凌制药由此完成了管理层的交接过程。在此之后,公司创始人保尔森退居二线,仅仅保留了他对辉凌新产品开发的指导工作,直至1997年去世。此时,他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告诫,“真正的成功是机遇加上能吸引科学家的各种科学工作。科研工作并不应当思考金钱,为科学研究事先设定利润目标将会变得非常白费辛劳。”

小弗雷德里克治下的辉凌制药依然高速成长,进入90年代后的辉凌制药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0%左右。1993年,辉凌制药第一个不孕症产品Memogon问世,用于刺激卵泡生长和成熟。数年后,公司再次推出ZOMACTON用于儿科生长激素缺乏症和女性特纳氏综合征的治疗。到了2000年,辉凌制药接连上市了依保和贺美奇,分别用于早产预防和卵巢功能不足所导致的女性不孕症治疗。随着产品线的日渐丰富,辉凌制药逐渐涵盖不孕不育、泌尿、消化和内分泌四个主要治疗领域,其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它在激素,特别是肽激素类产品技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领先技术。

除了产品线的扩张,辉凌制药在经营地域的拓展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世纪最后10年,辉凌制药加快了它在东西欧、南美、南非和中东地区的业务布局,同时于1993年在捷克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2002年,辉凌制药在丹麦哥本哈根投资新建了一个新的国际业务运营中心,2003年在瑞士启动了其第五个生产基地的建设。此外,辉凌制药于2005年收购了以色列BTG公司,由此开始引进现代生物重组技术。

2006年,因业务进一步扩张的需要,辉凌制药将其总部迁移到了瑞士圣普雷,由此辉凌制药成为了一个瑞士制药企业。相比较而言,瑞士地处欧洲中心区域,同时也是全球制药产业的人才高地,这对辉凌制药日后进一步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此后,辉凌制药依然不断拓展新领域:2009年,公司新产品激素类抗癌药物FIRMAGON上市,这是辉凌制药在肿瘤方面一个新的尝试。2011年,辉凌制药主动出击,收购了英国CPSI公司,强化了其在不孕不育领域内的地位,并获得了来自CPSI的生产能力的有益扩充。

从2001年到2013年,辉凌制药的销售业绩一直稳定地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在公司高层看来,当前辉凌制药的年销售收入仅为十多亿美元,也许并不能和欧美市场上的制药巨无霸相比。不过,作为家族企业的辉凌制药却不乏强劲的增长动力,因为整个公司一直遵循着其创始人保尔森所倡导的专注科学研究的发展模式,而且长期以来它对肽激素产品和技术研发的孜孜投入已经确保了其在相关领域内的领先性。

除此之外,辉凌制药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仍未达到饱和,这也意味着北美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辉凌制药已经建成了其亚洲第一个生产工厂,于2010年在上海成立了其中国公司并将亚洲总部搬迁到了上海,这也正是辉凌制药业务全球化的一个典型。

Octapharma:新一代血制品企业

Octapharma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私营血制品企业,它成立于1983年。公司名称中的“Octa”源自希腊语“八”,这暗喻着整个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治疗血友病的八因子产品。1985年,Octapharma推出了第一个八因子产品,采用了其独特的溶剂清洁技术对病毒灭活,这也是全球第一个采用这项技术杀灭病毒的血制品企业,从而帮助血友病人避免来自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的风险。

在此后的20多年岁月中,Octapharma开始陆续上市新产品,其中包括了免疫球蛋白产品octagam,新一代八因子产品octanate和wilate,九因子产品octanineF(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octaplex等等。同时,考虑到血制品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其生产技术水平和血浆供应保障等一系列要素,Octapharma不断采用外部并购和联合的方式实现对企业自身有益的补充:1990年,Octapharma收购ChemieLinz位于维也纳的生产工厂。10多年后,它再次先后收购了安万特在法国林戈海姆的血制品生产厂,瑞典Biovitrum公司下属的血制品业务,以及一个位于墨西哥的血浆分馏生产基地。2006年,Octapharma兼并了DGH血浆供应中心,以此来提升其整体采浆能力。

除此之外,Octapharma还与外部专家夏洛特?豪泽合作成立了合资企业Octagene,用于开发各类生物重组技术产品。如今,Octagene已经成为Octapharma的生物制药部门。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Octapharma已经成功地在欧盟主要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市场站稳脚跟。未来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则是它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区域。通过30年间对血液提取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Octapharma所开发的产品在血液病学、免疫医学和重症病学这三个主要医学领域内获得了临床界的认可,这使它成功地成为这几个治疗领域内的专科制药企业。

之后,Octapharma又在重组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并开发了相关的重组八因子药物,由此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2013年,Octapharma销售收入攀升至11.5亿欧元。在这个企业成立30周年之刻,Octapharma进一步明确了其未来发展的战略轨迹。简而言之,它将通过全球化布局、重组技术药物开发、团队保障、提升血浆采集供应,以及开放透明的交流来赢得未来的发展空间。

显然,Octapharma希望通过这样的企业战略,将满足病人需求,服务病人的理念与企业利润增长完美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增长之路。

利奥制药:皮肤病专家

丹麦利奥制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为私有基金完全控股的私营企业。它最初是1908年两位丹麦药剂师建立的药房,于1929年转型为药品生产企业。在此后的岁月中,利奥制药曾经生产过多种药品,包括肝素、各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口服利尿药等各类产品,不一而足。1973年,一名肾病专家请求利奥制药研究维生素D相关产品用于治疗肾病,利奥制药由此开始涉足维生素D类似物的研究,五年后相关产品One-Alpha上市。

1985年,利奥制药成功合成了维生素D类似物卡泊三醇,主要用于银屑病的治疗。5年后,卡泊三醇制剂以达力士(Daivonex)的商品名进入市场,从此成为了利奥制药的旗舰产品。在此之前,利奥制药曾于1986年上市了另一个皮肤病药物立思丁软膏(Fucidin),用于治疗皮肤细菌感染。通过这样的布局,利奥制药在皮肤病领域中建立了其市场基础。

1998年,利奥制药在其丹麦伯乐奥普总部建立了一个最现代化的研发中心。3年后,一个更新换代的银屑病药物得肤宝软膏问世。在这个产品中,利奥制药研发的工艺将卡泊三醇与倍他米松这两种很难均匀混合的药物置入了同一支软膏中,也因此获得了丹麦工业联合会2003年大奖。2008年,新一代的银屑病药物赛美尔(Xamiol)上市,进一步加强了利奥制药在银屑病治疗的优势地位。到了2013年,治疗光线性角化病的新产品Picato上市,成为了利奥制药新的增长动力和利润来源。

随着产品线的日渐丰富,利奥制药将其产品分为战略性产品、核心产品以及普通产品。在皮肤科领域内,得肤宝、赛美尔和Picato成为了其最重要的战略性产品。为了将这些品牌推广到更多的患者人群中,专注于皮肤病领域的利奥制药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一个服务性项目QualityCare。在美国,QualityCare不仅能帮助医护回答病人治疗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和美国国家银屑病基金会合作开展更多的联合交流。

除了皮肤病之外,利奥制药另一个主要专科治疗领域是抗血栓药品,旗下主要产品包括肝素类产品、精蛋白等,其中亭扎肝素钠(innohep)被公司定义为最重要的战略性产品。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利奥制药在最近的30多年时间内一直通过稳定的扩张步伐在世界各地建立其业务基础。如今,利奥制药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主要市场区域内都建立了自身的分、子公司,其中一半销售额来自于欧洲市场。2008年末,利奥制药在中国成立独资企业,正式开始在中国行销其皮肤病药物。

0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