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药物研究所学科带头人梅之南博士介绍说,我国12807种药物资源中,85%属于民族医药。卫生部的多次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民族药品种达8000余种,其中有藏药材908种,蒙药材1342种,维药材600余种。
与此同时,民族医药机构已发展到近二百所。内蒙古、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还建立了15所独立的民族医药研究机构,一些综合性大学设立了专门的民族医药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医药人才。
截止到2005年,全国已建立起30余个民族药定点生产厂,改变了过去“前店后坊”的落后作业状态,民族药制剂生产手段得到了改善,采用现代科技方法研制出民族药新产品投放市场,如“七十味珍珠丸”“仁清常觉丸”“奇正藏药贴膏”“一枝蒿冲剂”“痛风灵”等。一些有影响的民族医药论著也相继出版,如《中国民族药志》《中国藏药》《迪庆藏药》《蒙医简史》等。全国各地每年都召开各种形式的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活动。
有关专家介绍说,规范化的中药民族药生产基地正在不断扩大。中药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已纳入国家扶贫、西部开发生态建设计划中。从1999年开始,各省区都在开展中药材种植管理规范化研究和中药制药企业的ISO14001认证等一系列工作。
2002年初,国家颁布中药材种植管理规范,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管理规范种植研究达150多个品种,其中有不少是民族医药品种,如阿魏、雪莲、艾纳香、绞股蓝。与此同时,我国也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民族医药,获得了初步成果,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多层次对民族药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