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短缺折射药品“逆淘汰”困局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6-25
目前,整个江苏南京地区都缺"赛治"这种治疗甲亢的进口药,而南京有数千甲亢病人。据悉,除了"赛治"外,市场上原本还有国产药"他巴唑",这两种药的成分都是一样的,由于过低的价格让国内的生产厂家感到无利可图,他们纷纷选择了停产.

目前,整个江苏南京地区都缺“赛治”这种治疗甲亢的进口药,而南京有数千甲亢病人。据悉,除了“赛治”外,市场上原本还有国产药“他巴唑”,这两种药的成分都是一样的,由于过低的价格让国内的生产厂家感到无利可图,他们纷纷选择了停产。

在一定区域内,某种疾病患者是相对固定的,对某类药品的需求也在相对稳定的数量之内,而同类药品的不同品种,通过价格的调节,各自占有相对固定的比例。如果单纯从市场供需的规律来看,南京出现的这种药品短缺只是短暂的,无需过于担忧。

但是,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市场替代的结果,却是吃药成本的大幅上升。据报道,国产的“他巴唑”一盒价格1.9元,最贵的不过4.9元一盒,“赛治”的价格高达33.1元。事实上,这两种药品成分都是一样的,在价格上却差上十倍。坦率地讲,在市场价格空间如此之大的语境下,低价药非但没有竞争优势,反而逐步失去生存空间,形成了逆淘汰的格局,不仅有违市场竞争规律,也损害了患者的权益。

其实,与“他巴唑”停产类似的是药品“降价死”,国家每次发布药品调价通知后,市场上能保留下来的降价药不到50%。部分药品虽然没有消失,但是因为价格较低,利润低,也被药品经营企业列为“边缘药”。

虽然,政府在药品定价的设计初衷上,是为了防止某些药企搞价格垄断,进而加剧患者负担,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某些地方的药品定价本身既没有建立类别药品成分定价参照标准,也没有考虑到企业生产成本的动态变化,出现了同一成分不同名称的药品的定价可以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之多的现象,药品定价的公平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外,不同价格的存在,也没有形成薄利多销的局面。在药品供需利益的选择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患者,而是医疗机构与医生,在现有医疗模式下,医疗用药的负担更多转嫁给了医保基金。

以此而论,解决药品“逆淘汰”的问题,需从根本上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让医疗回归到“以技养医”的模式上来,并有序开放药品市场竞价供应,切割管控环节虚高的利益。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