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造假,让人觉得“耳熟能详”又“毛骨悚然”。“耳熟能详”是因为中药材造假事件每天都会被行业、财经、大众等各大媒体曝出,“毛骨悚然”则是因为中药材的产品问题与人们息息相关,尤其对于一些选择中药理疗的中老年患者来说,药材的稳定性、安全性,对他们影响极大,造假中药材中可能包含有害成分,对食用人产生极大危害。
近年来,中药材随着营养品、保健品等大健康产品概念的普及,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备受欢迎,而中药材造假也由虫草、阿胶等名贵中药材向普通中药材造假转型。
然而让人无奈的是,尽管监管部门进行大量相关工作,但是中药材造假事件并未减少。有媒体近期刊文表示,中药材造假背后隐藏的是一条庞大的造假产业链,而收入更是惊人。据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中成药产值达2882亿元,同比增长 20.8%;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庞大的产业,高额的回报,行业标准、监管缺失等客观条件的存在,势必为中药材造假提供了温床。
据同行媒体报道,目前中药材造假随着造假技术的不断提升,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细,已经形成了一条从源头到成品的黑色产业链:药厂部分违法人员将本应及时销毁的药渣偷偷运出,再运至加工场地,由专门人员负责药渣烘干、漂白等技术处理,最后销往中药材市场“一车药渣两、三吨才几百元,加工费一般每公斤两元。每一环节都要产生高额利润,最终卖到市场的药渣价格约为中药材的一半。这两年中药材价格上涨,有时能卖到市场价的七成。
而除了中药材造假外,一些中药饮片商户也会对从药农手中收上来的中药材、中药饮片进行“加工”,而在加工过程中的假冒伪劣行为更比比皆是。“过去造假都在原材料的等级分类上,如把二等货的中药材作为一等货来卖,但现在在中药的种植、饮片的加工各环节,废物利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几乎无处不在。”杭州市中医院院长杨勇对此很是头痛。
当前中药材造假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模制,如用淀粉、石膏粉调制入模制造“冬虫夏草”;二是造型,如以鸡蛋、明胶等物质加工成菜花状团块充当紫河车;三是染色,如用葡萄皮加颜料染制,冒充山茱萸。四是熏制,将无药用价值的檀香边材木块喷香精充当檀香。五是掺杂,主要是将砂石、泥块、尘土、糖等以各种手段掺入正品药材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来说高科技的造假手段,例如用铅粉或者锡粉掺土和胶水,用在冬虫夏草的苗上以增重;将一斤红花铺在容器上,喷上糖水,再撒上三两的红砖粉拌匀等等,一些造假手段连专家都看不出来。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药材、制剂的收购方,在检测产品时,还是以传统的眼看、口尝、鼻闻、手摸等传统经验来衡量和鉴别其性状、色泽、质地和气味。企业会配备一些检测设备,但是不常用、不好用,很多药品的质量是仪器检测不出来的。
中药材造假问题比比皆是,除却客观因素外,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是主要原因。对于通过各种手段掺假售假的行为,打击起来相对简单,但中药材讲究道地,不同地区种出来的中药材其药性也各不相同,如果客商以次充好,是否能够认定其售假药材面临现实的操作难题。
中医药具备贯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约20个部、委、办、局涉及到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局面。由于各部门之间既有权力交叉,也有监管“真空”,直接导致了“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棵草”的局面,也给制假、售价创造了机会和空间。陈其广说,这种高度分散管理的现状,使中医药产业的整体规划、中长期规划很难从国家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来很好地协调和制定。
对于行业内人士来说,中药材造假问题也涉及到了行业的自律性。行业自律性是影响中药材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只有从监管、质量追溯、产品标准等诸多方面进行工作,才能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性的形成。
目前制药行业中,制药上游企业与散、乱的中药材产业类似,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差距较大,为下游企业供应产品的质量也有好有坏。“毒胶囊”、“地沟油原料”、“被淘汰的玻璃瓶”等等问题事件也时有发生,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用药安全。
如何构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行业内企业共同探讨的话题。“责任铸就品质·革新成就未来”2012年度慧聪网第六届制药工业十佳品牌评选活动本着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增强行业企业自律性,为下游制药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供应商为指导原则,对制药上游企业进行评选。
据悉,“十佳评选”活动针对行业内企业的诚信度与好评度,特别设立了“十佳用户满意知名品牌”、“十佳诚信知名品牌”两个奖项,为行业企业树立标杆。“十佳评选”活动的获奖企业,通过制药企业、医药行业领导专家、制药行业内人士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打分原则,进行专业评分打分得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