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环保部的一纸挂牌督办通知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环保部挂牌督办的15家环境违法企业中,制药企业就占了10家,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省潜江永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亦卷入这场“环保门”的漩涡。而至今年8月6日,环保部发布《关于解除河北在鹏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五起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的通知》,这一次,海正药业和永安药业的环境违法均获解除挂牌督办。
两家企业均于第一时间将此一消息发布公告,称此前的环境问题整改已达到有关部门标准,并将严格遵守国家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严格落实环保要求,不断加强和提高环保治理水平,促进公司稳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不过,制药行业的“环保门”风波却远未平息。除去上述两家企业,还有8家被环保部挂牌督办的制药企业仍未整改达标,挂牌督办的重剑仍高悬于顶。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还有部分药企被卷入环境污染漩涡,环保风波不断。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和政策监管的不断增强,制药企业的治污整改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接踵而至,环保因素依然是医药产业寻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压力骤增
制药行业已成为国家进行化学耗氧量和氨氮排放监管的重点行业之一。
在整个制药行业中,原料药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对大气、水域的污染龙为严重。四川科伦实业集团副总裁葛均友告诉记者,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决定了要使用大量的溶媒,其产生的废液、废气以及废渣也往往浓度较高。废液的处理难度很大,而废气的处理至今仍是个全球性难题,污染处理成本压力非常大。这也是原料药生产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为释放环保压力,不少药厂开始了候鸟般的迁徙运动:有的将厂区搬往远郊,有的将企业总部迁往远郊甚至中西部地区。从近两年情况看,许多企业新上马的项目均选择在远离城区的新区开建。
但搬迁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如果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仍跟不上,只是相当于换了个污染地点而已。”葛均友表示。
中国北方某大型抗生素生产企业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负责人指出,在环保方面,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成本大幅增加以及环保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必须支付的巨大治污成本迫使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不得不谋求转型。
事实上,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一些传统的原料药企已开始向制剂转型。不过,目前我国的原料药产值稳居世界第一位,西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贸易中的占比达60%。我国以原料药为主的医药产业格局在短期内仍难以扭转。在这样的生产格局下,制药业欲突破环保危机仍压力重重。
必修课
国家环保部频频“出手”,释放了环保监管趋严的信号,行业的规划方面亦对环保进行了整体设计,锻造绿色产业链势在必行。
今年初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医药工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医药工业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根据《规划》目标,节能减排要取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清洁生产水平要明显提升。
《规划》专门提出未来5年推进医药工业绿色发展的任务,包括提高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以发酵类大宗原料药污染防治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发应用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对高毒害、高污染原材料的替代,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开发生产过程中应用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和发酵菌渣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治理水理。
“在这种情势下,企业必须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葛均友表示。
前述内部人士亦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环保投入还较低。发达国家的环保监管严,违规成本高,所以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高达1/3甚至更多。而国内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5%~10%之间。“企业若想绕过环保问题以降低成本,这只是一种投机行为,短期的收益必换来长期的代价,企业经营思路和理念应转变。”
该人士认为,我国的环保标准正在逐步提高,但缺乏激励政策。在激励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多是只求勉强合格,主动去实现环保的动机很小。“很多企业现在都意识到环保问题,但如何长期做好仍是难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加大,让违规成本变得更高,同时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让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得到支持。此外,各地环保监督的相关信息也要及时公告,这对企业也是一种鞭策。”
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转变生产工艺,采用环保的绿色酶法生产。当下正值新GMP标准下的改造时期,“新的厂房或生产线在投入使用之前,应更多考虑环保因素,在设计之初就引入环保理念。”葛均友表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