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2013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2013年5~11月在全国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提出将“全面排查整治医药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严肃查处医药企业超标排放、偷排漏排、采用非法手段转移偷排废水、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等环境违法行为”。
强化治污虽不是新鲜话题,但监管的大网越织越密,高调启动的环保约谈机制更将形成治污组合拳。
“提纯化学原料药势必产生‘三废’,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制药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若污染处理不当,反而损害健康,这与制药初衷相悖。随着环保理念的逐步深入,产业的优胜劣汰及崇尚绿色品质的趋势将成主流。”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厂长刘学斌坦言,力不从心不是忽视或放纵环境污染的借口。
科技治污
与之前相比,《通知》勒令对整治工作没有实质进展的要公开点名批评,并约谈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对环境违法案件没有查处、隐瞒、包庇纵容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现实情况是,国内还有相当部分的生产企业属于典型的低附加值、高污染企业,容易铤而走险。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告诉记者,环保方面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增多,制药工业的环保治理应具有集成创新的内涵。”她表示,建立常态性环保执法体系非常关键。
沈贤姬认为,企业做环保的难度不亚于生产。一方面,环保属公益事业,技术应给予公开或无偿使用;另一方面,环保治理技术又是一种竞争力,怎么平衡是一道难题。
从国际趋势看,发达国家多年前就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采访中,多数企业认为产业转移多是出于成本考虑,治理污染还得靠工艺改造。
浙江某知名原料药企业负责人直言,治污要下猛药。“如固体氧化的传统工艺技术生产万吨原料药,改为稀土催化的生物转化工艺之后成本大幅降低;地塞米松的生产工艺改造,仅一个工艺就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不能短视。”
在这一点上,石药集团已尝到甜头。按照石药集团生产运营部总监张亚林的说法,工艺升级是根本。“我们首次大规模采用MBR技术处理污水;在生物工艺末端增加芬顿氧化深度处理工艺;将原有带式脱水机更换为离心机,改善污泥脱水的效果;而MBR膜组件设备采用进口PVDF及PTFE微滤膜,解决了膜污染的问题;曝气系统采用先进的硅橡胶材质曝气管,提高了设施的氧转移效率和曝气效果,收效都不错。”张亚林表示。
刘学斌则告诉记者,“治污需将防污、控污和治污系统结合起来。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每年把总投入的10%用在环保领域。未来也会学习先进地区,实现自动化在线监测排污口。”
同时也有悲观者认为,国内原料药市场是微利行业,但产量很大,环保利剑将砍掉不少企业。
协同织网
如果说工艺升级是企业环保的内在要求,那么合力治污则是最紧迫的产业诉求。
“除企业治理外,环保是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环保部门和企业的事,也需要发改委等相关部委通力合作。”刘学斌分析道,比如企业要提高治污水平,要变更溶剂设备,若能加快审批,也是对企业的支持;物价方面,原料药的定价也应把治污的成本纳入产品成本定价范围,多方面综合鼓励企业治污。
采访中,上述浙江药企负责人表示,增加违法成本,奖惩并进也很重要,让企业由被动变主动。
另一方面,企业反映“三废”中目前废气的处理难度比较大。据张亚林介绍,为解决MBR池异味气体污染问题,石药建成业内最大的两座生物滴滤床,采用先进的生物滴滤异味治理技术,利用除臭菌种,使生物滴滤床中的生物膜由多种菌种形成复合体系,使其对污染物的祛除能力达到最大化。
记者获悉,国家正在制定计划,通过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提高特色原料药的出口;依托原料药的优势扩大制剂出口,培育更多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同类产品的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原料药企业集团;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聚集,实现污染集中治理,资源综合利用;以发酵类大宗原料药综合治理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发应用生物技术转化,高产低耗菌种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综合治理水平;限制产业严重过剩,目的就是要把产品品质提上去,把能耗和污染降下来。
沈贤姬坦言,从外部推力来看,在政策上应将“鼓励”和“限制”相结合。“建议环保要体现技术创新。在环保与产业结合过程中,如何将先进适用的技术用于制药工业,作为其后续的环保治理,其中也有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内容与课题,而最终检验成果的是企业。所以,企业更应努力成为环保创新的主体。”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