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医改三年,开出什么药方?是否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世界性疑难杂症见效?
1985年放权让利的市场化医改之后,从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政府主导,市场让位。显而易见的改革成效是,对医疗的财政投入剧增,医保覆盖到全民。
但未来的挑战同样严峻:如何让大医院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如何为社会资本打开大门,如何让管医院的和办医院的各干各的事情?答案恐怕将再次回到市场化的轨道上。
为了探索下一步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种试点。南方周末选取其中两个加以记录:一为“管办分开”目前最彻底的成都,一为最先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价”的深圳。两处试点,各有得失,以为改革提供镜鉴。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迄今各国都没有完美方案。中国能做的,诚如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组成员刘国恩所说:“不改革看不出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2012年9月17日上午,国新办在北京召开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展新闻发布会。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宣称:2009年3月新医改启动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五项重点改革统筹推进,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
三个月前,国务院医改办在其起草的一份总结报告上也作出了类似的乐观结论。国务院医改办是2008年12月为统筹协调新医改相关工作而成立的新机构,与以往医改主要由卫生部推动不同,新医改参与部门多达20个,发改委系统的主导权明显增强。
但在学界、基层医改参与者中,对新医改成效的判断却有另一种声音。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他考察基层之后撰写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写道:新医改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对公立医疗机构定岗定编、财政保障医务人员工资等把公立医疗机构恢复为传统国有事业单位的做法,无助于降低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事实上重回了计划体制,“大锅饭”的种种弊端可能卷土重来。
新医改三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来推行的“药方”是否能收得奇效?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