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还在排队IPO的企业而言,超募的新贵则纠结于如何有效使用募集资金,上市只是一个开始,将上市的优势最大化更考验企业的智慧
尽管上市之途可能崎岖,但来自资本市场的巨大诱惑难以抵挡。顺利IPO并获得更多的资金是许多企业孜孜以求的梦想。
近几年来,超募已成为IPO的常态。尤其是创业板公司,动辄数倍的天量超募资金让这些公司尝到了甜头。然而,在这些资本市场的医药新贵们超募现象的背后,却是巨额超募资金使用方向上的乱象百出。
自创业板开启以来,超募现象就如影随形。事实上,医药行业也得到了投资者的“厚爱”。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共计30家医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87.3亿元,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为253.1亿元,超募比例达到190%。
海普瑞在 2010年书写了医药板块乃至整个IPO市场的传奇,相信很多人记忆犹新。原计划募资约8.65亿元的海普瑞,最终以148元/股的天价发行,实际募得资金高达57.17亿元,超募高达48.52亿元,占募集资金的84.87%,其超募率达到惊人的586.29%,创下IPO启动以来最大超募的奇迹。
再看科伦药业,预计募资约14.91亿元,而实际募集资金却高达47.72亿元,超募资金32.81亿元,超募金额占到了募资总额的68.75%;九州通拟募资8.988亿元,实际募资19.5亿元,超募116.7%。
此外,冠昊生物、金城医药、东成生化、乐普医疗等不少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均获得了不同幅度的超募。超募在医药行业表现得相当红火。
分析人士指出,导致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超募资金的原因很多,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往往具有强烈的高发行市盈率追求;二是相对于充裕的资金来说,创业板股票的规模较小,三是保荐机构承销收入与超募资金挂钩。
不过,自去年4、5月各有一家公司出现首募不足资金以来,新股必超募的神话已被打破。预计募资1.84亿元的东宝生物,最终仅实现募资1.71亿元。
今年,在监管层加大监管力度的情况下,新股发行“三高”现象明显缓解。据统计,今年以来新股平均发行价18.67元,发行市盈率 29.92倍,超募比38.68%,均创下2009年IPO重启以来近4年新低。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发行的125只新股中,18只实际募资金额低于计划募资金额,实现零超募。
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从此前普遍成倍超募,到如今已有公司出现募资不足,再到首发超募率出现骤降。但是,一方面是上市公司首发募资不足,另一方面却仍有上市公司在成倍超募。这表明IPO市场已冷热不均,两极分化现象开始显现。市场对新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上市后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更受关注。
巨额超募资金到手后,各家公司对其使用的方向不一。
据海普瑞董秘步海华称,公司超募资金已使用掉11亿元,其中还银行借款8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9亿元,以及用于受让子公司股权等7000万~8000万元。目前超募资金还剩38亿元左右,定存于银行。
对于剩下的这38亿元超募资金将如何使用,步海华表示,首先,在公司募投项目投产后,将再次补充流通资金;其次,针对新产品的开发,将用于生产设施的建设;最后,将考虑投资生物医药领域的新项目。“目前正在寻找、评估项目的过程,不确定性较大。”
相比之下,科伦药业的超募资金使用方向较为清晰。科伦药业将其超募资金中的16亿元用于新建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另外4亿元则用于收色崇州君健塑胶有限公司,其余大部分用于投资并购,继续扩大其在全国的输液版图。
超募资金投于什么项目的确是件纠结的事。誉衡药业、康芝药业、贵州百灵等同样手握巨额超募资金的企业也在谨慎寻找投资机会。
事实上,除了对新投资的谨慎考量之外,在巨额超募资金到账后,尽快摆脱银行贷款压力成为很多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首选。同时,补充流动资金也是部分公司所采用的一种较为简单的处理方式。
很多短期内未找到合适投资项目的超募资金仍在闲置。这些投资者多投的钱在资本市场兜了一圈后,“躺”回了银行里吃利息。一些研究数据显示,IPO超募的资金约有一半闲置于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些超募资金或是投向房产、土地等不动产,或是通过资金置换方式变相挪用募集资金。
资金的使用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如何有效使用募集资金,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上市的优势最大化是一门必修课。
有券商分析指出,医药类上市公司大多数为所在领域的优秀企业,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资金状况也相对良好。特别是创业板公司,在巨额超募资金的支持下,其并购和整合产业链的动能应该更为充足。
不过,从多家业绩“变脸”的公司,巨额超募并没能推动业绩提升。海普瑞发布的中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净利3.3亿元,同比减少8.96%。
作为创业板的元老,乐普医疗于2010年便制定了《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其超募资金主要投资在股权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及流动资金补充方面。
爱尔眼科对所募集的资金效用亦发挥到了实处。其先后十几次使用所募资金,新建永州爱尔、宜昌爱尔以及韶关爱尔,扩建南充爱尔麦格,收购益阳新欧视眼科医院100%股权,投资昆明爱尔眼科医院、济南爱尔眼科医院、成都康桥眼科医院等多个项目,借助募集资金,通过连锁经营提高规模效益。截至2011年年底,公司已营业的连锁网点由2010年的31家增加至36家,连锁医院网络覆盖了全国21个省(直辖市),是我国眼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连锁医疗机构。
这些善用超募资金收购兼并,加码主业的企业,其资本的反哺效应可以期待。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