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对中国为时3年的新医改作出了积极评价,认为“中国医改的目标和总体战略是值得效仿的,中国在为全民提供平价且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新医改深入推进背景下断言成功为时尚早,但与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旧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评价相比,新医改实可谓“基本成功”。两种判断,霄壤之别,但都符合老百姓的观感犹记2005年左右,人们对当时的医疗现状啧有怨言;而现在的情况则是:社康中心越来越多了,且更注意与人口密度的匹配;基本药物零加成的名单不断扩大,医疗机构从售药环节取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医疗机构内部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也通过有效激励机制变得更加便民、利民。短短时间,医保率从2003年的29.7%上升到2008年的87.5%,再到2011年的95.7%,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政府迅速回归到公共产品供给者的角色。
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却被当作单纯经济领域一样来对待,卫生部门被要求“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按经济规律办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价值落点迅速从公共产品变成了纯粹交换的商品。
这等于是政府放弃了自己在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中的角色,本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享有的基本医疗服务,变成了医疗机构的营利工具;在这一价值导向和追求经济独立的制度性安排下,医疗机构也备受煎熬,出现了以药养医、天价药以及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等怪现象,医患关系紧张、医德下滑等现象遂不可避免地出现。
新医改何以能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把握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属性。医疗卫生事业,尽管也存在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但总体上是一种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老病死需求的公共产品。如何扩大并公平分配医疗资源,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世界性难题。政府承担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同时允许民间和社会资源提供高端和个性化医疗资源,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供给渠道,该市场化的就放胆市场化,该政府承担的政府毫不含糊,该政府与市场合作的,就通过有效机制明晰各自分工。政府与市场绝不缺位,且相互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于公共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医疗卫生事业如此,教育、交通等领域何尝不是这样?很多社会事业,其实都可循此路径得到发展、繁荣、壮大。新医改能够成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者的角色是多么重要,它既是一种现代政府的担当,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涵之一。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