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数月前还信誓旦旦短期不涨价的东阿阿胶,再次提价10%,一度达到1049元/斤。
卷入造假风波 东阿阿胶临盛世危局
以控制驴皮资源、逐渐走上奢侈品路线的东阿阿胶,愈发散发出垄断企业的味道。
只是,高价、奢侈品化背后,原材料不可控性、产能与高端的悖论、营销模式的异化,伴随着阿胶行业数据造假的种种传言,营收逐年飙升的东阿阿胶,始终面临别样盛世危言。
阿华阿胶,一个在东阿阿胶一长串遍布全国的子公司名单中毫不起眼的名字。
200多吨产能,在号称75%的市场占有率的东阿阿胶,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然而,这样一个不显眼的小厂,却像那只引起风暴的蝴蝶翅膀,已经引发一系列的质疑。
“消失”的阿华
碧龙阿胶“消失”,是疏忽还是有意无意的遮掩。
3月20日,新疆和田,玉都初春乍暖还寒,口外风沙中尚且清冷。
“碧龙阿胶?没有,没听说过。”和田市最大的药店,一头金发的销售员,对于本市土生土产的阿胶品牌完全没有了解。
跟其他人一样,即使对于药品、保健品更为熟悉的药店雇员,新疆和田阿华阿胶公司,仅仅是坐落在城边二环、荒僻村落间的阿胶厂。
阿华阿胶,生产什么,似乎跟这座城市毫无关系。
半个小时后,离市中心广场七八公里的样子,穿过尘土飞扬的村道、沿着皮衣、纱巾包裹的维族妇女审慎的目光,阿华阿胶终于在村落间出现。
“我们不生产阿胶成品,碧龙?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阿华阿胶一排低矮的办公区平房前,一名东阿总部派驻的工作人员说。
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阿华阿胶只生产半成品,生产的是十几斤的圆筒形胶锭,都以每吨1000块钱的代价,运回了东阿阿胶总厂。
显然,阿华阿胶以及主打品牌碧龙阿胶等商品,已经“消失”。
“我们员工有些储存的东阿阿胶,您要是想要可以便宜点儿。”厂里员工热情地介绍。
然而,阿华阿胶改为东阿阿胶半成品生产地、完全不生产自主品牌的相关情况,并未做过详细披露。
在东阿阿胶的官方网站上,阿华阿胶的介绍,依然是2008年底的材料。
上述材料显示,阿华阿胶,2001年由山东东阿阿胶控股公司投资重新组建,企业产品为碧龙阿胶、碧龙阿胶滋补膏。
根据公开资料,2003年,东阿阿胶已经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根据《国家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申请规定,必须为所适用的产地范围内产品。
同时,对于使用虚假的、欺骗性的以及与实际货物不符合的,将予以暂停使用或者停止适用的处罚。
显然,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的东阿阿胶,其产地应为东阿。
生产在新疆和田的半成品且已经完成了阿胶传统工艺制作大半工序的阿华阿胶生产的“东阿阿胶”,是否涉嫌虚假,颇为令人质疑。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国家食药监局相关规定,任何一家企业产品必须标注产地。
已经完成大半且几乎所有重要工序的阿胶半成品,是否应该注明原产地为新疆和田,同样存在巨大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并未发现市面销售的东阿阿胶,曾注明原产地为新疆和田。
涨价真相
“阿胶一直是缺货的,对于东阿,曾经有一段时间产能就代表销量。”阿胶产业内部人士表示,很多经销商都是先交钱后提货的。
显然,在阿胶货源紧张的前提下,阿华阿胶生产的半成品,悄然变身东阿阿胶,似乎也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只是一贯宣传传统工艺、千年秘方、东阿水质影响阿胶成胶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已是半成品的和田产阿胶,是否能与东阿原产地阿胶达到水平一致。
虽然年产量仅为200多吨,且其运回东阿总部用途不明,但是对于依靠品牌价值和营销策略飞速提价的东阿阿胶,依然是个不大不小的暗点。
“阿胶涨价从根源上来说仍然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营销策略。”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
根据东阿阿胶公告,涨价原因,除了阿胶供不应求以外,还有“渠道物流、人工、管理成本、产业链质量保护成本相继攀升”。
然而,在分析人士看来,上述理由造成成本上涨微不足道,绝不可能支撑其8年7倍的超高速涨价。
业内知情人分析,公司管理层追求业绩,是其不断涨价的内部主要动因。自从东阿阿胶被华润集团并购后,其管理层要面对的是华润集团对公司的业绩考核,追求业绩的最大化是必然的。
据悉,华润集团旗下的医药产业包括三九、北药、上药、飞鹤药业等公司,集团对旗下的公司每年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规范性的考核机制,既是考核,公司间也相互较劲。”董秘吴怀锋在两年前连续涨价时,便曾对媒体透露。
连续不断的提价,对于东阿阿胶业绩确实起到猛力助推的作用。
东阿阿胶最新公布2011年报显示,公司销售收入27.6亿元,增幅11.98%,净利润为8.56亿元,增幅47.05%,阿胶及系列产品毛利率高达70%以上。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在东阿阿胶不提价营销策略初期,当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50%,营业利润3.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99%;实现净利润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01%。
只是,涨价不断、业绩不断攀升之下,东阿阿胶赖以涨价的底气,似乎并不能经得起详细调查。
垄断还是数据造假
垄断优势,似乎是东阿阿胶不断涨价获利的底气。
行业分析师曾分析,东阿阿胶不断提价的底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公司在驴皮资源方面具有全面优势,其全国驴存栏量有600万头左右,在国内有13个养驴基地;其次,公司阿胶年产量占全国75%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有较大定价权。
同时,同虫草等同期大幅涨价的名贵中药保健品相比,东阿阿胶仍有价格上的上涨空间。
“前两年更夸张,东阿阿胶曾在官方网站表示控制90%以上的驴皮资源。”长期关注东阿阿胶的知情人士表示。
无论是90%以上还是“全面优势”,相关数据均未受到行业内部人士认可。
“这明显不符合事实,仍然是以散养为主的畜牧业业态,使相关数据很难统计。”行业内部人士说,目前阿胶行业还没有官方数据统计,全面优势显然是企业自行“统计”而来。
上述知情人透露数据,资源限制下,东阿阿胶每年阿胶块的产量是1600吨左右。而与其相邻的山东福胶集团阿胶块的年产量是2000吨。
以2010年为例,东阿阿胶副总经理、董秘吴怀锋曾透露,东阿阿胶阿胶块年产量为1600—1800吨,同年,山东福胶集团总经理杨福安曾表示,该公司阿胶块年产量为2000吨。
显然,如果东阿阿胶垄断驴皮资源,其他阿胶集团阿胶制品将面临虚假数据甚至原料造假的质疑。
同时,业内一直对于东阿阿胶养殖基地以及600万头的数据存有质疑。
根据养驴之乡和田招商局2012年招商资料,2011年末,整个和田地区商品驴也仅为11.39万头。
以此计算,东阿阿胶存栏量相当于50个和田地区的总和。对此,业界怀有诸多质疑,本报记者也将对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追踪调查。
“养驴基地是一部分,主要还是靠收散养户的驴皮。”3月20日,阿华阿胶工作人员也证实。
3月20日,记者曾到专供阿华阿胶的屠宰场,一个村间简单的院子,里外堆着几十具驴骨,散发着腐败味道。
“昨天杀过驴,经常好久都没有驴可杀,过年的时候杀得多些。”专职杀驴的四川员工表示,驴皮确实是供给阿胶厂的,但对于驴皮供给情况,均讳莫如深。
对于东阿阿胶近年一直声称的75%的产量占比,业界持有更为肯定的责难。
“实际上,山东福胶集团与东阿阿胶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尚不到50%。”一位阿胶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说。
如此,东阿阿胶是稀缺资源垄断型企业,还是数据上的造假,本报将会继续进行相关调查。
在资源占有量以及市场占有量数据均遭到质疑的前提下,阿胶与冬虫夏草之类的稀有名贵药材涨价参照,已经显得意义不大。
依靠营销策略,不断涨价盈利,似乎也透露出东阿阿胶隐藏已久的盛世危局。
盛世危局?
毫无疑问,这是东阿阿胶一个营销的巅峰时代。
3月7日晚间,东阿阿胶发布了其2011年的年报,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东阿阿胶实现营业收入27.59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1.98%;实现营业利润10.31亿元,比2010年的9.97亿元增长了47.86%,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时还仅仅是4.70亿元。短短两年间,东阿阿胶的利润增幅便已达到了119%。
3月初,工信部发布的2011年医药行业的综合毛利率也不过仅为28.90%,利润增幅23.24%。
三年猛然提价之下,东阿阿胶利润飙升,确实压倒了华润集团旗下其他药企。3月7日,同样是大型中药企业的华润三九,其发布的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三九药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26.58%,但营业利润却下降了3.72%。
而3月6日,在创业板上市的中药企业香雪制药,其发布的年报利润增幅也仅为14.42%,不及东阿的1/3。
然而,价格、利润飙升的背后,东阿阿胶似乎隐藏一系列的盛世隐忧。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年之初,东阿阿胶再次大幅上调阿胶块产品的出厂价,上调幅度也远超此前的4次,高达60%。
也正是2011年年初的这一次大幅调价,导致阿胶的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
提价带来的阵痛在去年的三季报还未止息,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增长4.87%,但增速较以往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阿胶产品提价导致的营销方面的压力。
一个事实,在拥有西北第一大阿胶生产企业,东阿阿胶唯一一个生产产品的子公司阿华阿胶所在地新疆和田,其主要药店也难觅东阿阿胶的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厦门、湖南以及东阿周边一些小厂的阿胶类产品。
“以前和田人吃不起,现在更吃不起。”和田第一大药店的销售人员表示。
如果原材料、产能均占有垄断地位,拥有定价权的东阿阿胶,也许还能将其持续涨价的营销策略以及奢侈品路线贯彻到底。
然而,一旦业界质疑真实,也许,东阿阿胶不断提价,有可能导致整个行业水涨船高,为其他小企业提供有利发展空间,从而对其商业地位产生诸多潜在挑战。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年初,利润暴增再次涨价的东阿阿胶,却出现了一次重大人事变动,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程继忠辞职,加盟九芝堂。
东阿阿胶内部人分析,这次个人原因辞职背后,可能蕴含公司更深层次的营销模式冲突,以及传出更高层高管也有另起炉灶的传言。
垄断还是数据造假、营销模式弊端、养驴基地真实情况以及阿胶行业资源乱局等相关问题,本报将继续进行详尽调查。
3月21日,东阿阿胶对外宣传事务负责人邓笑然在认证记者身份以后,原本表示相关问题可以给予回答,但是“因时间过紧,暂时无法凑齐相关资料”,婉拒回复要求。
盛世之下,也许,东阿阿胶隐藏危局。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