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俗称“血癌”,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最凶险、病程发展最迅速,致死率很高。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开发出被称为“上海方案”的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疗法,使千千万万白血病患者因此得以存活。
目前,“上海方案”已在世界上广为应用,圣捷尔吉奖标志着王振义和陈竺的开创性成就获得认可。
“开发这种疗法有科学好奇心的因素,某种程度上也是逼出来的,”陈竺领奖前在纽约告诉记者。逼迫他们探索的力量,就是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挑战性,以及作为医生的使命感。
在“上海方案”大规模应用前,国际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不过化疗死亡率较高,效果不够理想。
王振义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病人死亡的较多,所有医生都感到有些害怕。医生的使命感让他急在心头,病人的痛苦促使他和团队迫切希望找出化疗之外的其他疗法。
王振义最初研究用维生素A的氧化物——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作用是促使肿瘤细胞“改邪归正”。没想到治疗效果要好得多,完全缓解率能达到90%甚至更好,可谓“歪打正着”。
陈竺1978年成为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参与了维甲酸之前的一些诱导环节的化合物筛选,在法国留学5年后于1989年回到王振义团队,当时主要研究维甲酸的诱导分化及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
他们随后发现,只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几个月后就会复发,所以又开始寻找其他可能有效的药。1993年,他们认识了正在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等学者。张亭栋知道王振义研究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找到了维甲酸作用的靶点,希望一起合作验证砒霜的临床效果,寻找可能的治病机理。
王振义等人一开始将信将疑,首先做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看三氧化二砷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有什么作用。结果“很有意思”,三氧化二砷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选择性作用,能诱导细胞一定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程度跟维甲酸诱导的分化不太一样,三氧化二砷剂量比较大或作用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能引起细胞凋亡。
王振义团队发现,砒霜作用的靶点和维甲酸一样,后来就开始做一些临床试验,主要用于治疗维甲酸治疗和化疗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因为这部分患者对维甲酸和化疗都产生耐药性,用砒霜治疗却有80%缓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不一定非要患者复发后再用三氧化二砷治疗,而是可以用联合疗法。最终,效果非常好的“上海方案”出炉,使患者完全缓解率可以到90%,5年存活率也可以达到90%。
由于维甲酸和砒霜都有毒性,这项研究的进展伴随着争议和怀疑,但最终治疗成果说明了一切。“采用联合疗法后,我们医生更有把握缓解病人病情,保住他们的生命。”王振义说。
两位获奖者还指出,这项研究也得益于两个因素:中外学术交流和对中医宝库的发掘。
陈竺说,法、美等国的同行提供了不少帮助。外国同行了解他们的一些初始工作后也很快进行相关研究,维甲酸效果最早验证就由法国学者完成。当然,国外学者也从中国科学家那里学到很多,美国研究人员就是从他们那里知道常温下溶解砒霜的方法。
王振义说,他们的研究跟中医有很大关联,中医中好的东西很多,正在不断发掘出来,比如青蒿素。现在需要不断发掘民间验方的有效成分,用现代科学法研究其机制,说清楚道理,使其更加规范化。
陈竺认为,中医更注重整体的平衡,几千年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积累了很多有用的药物和治疗技术,例如砷剂在中医中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记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