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亲睐大医院 基层医改还需大医院推动

文章来源:制药工业网 发布时间:2012-02-17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医改的基本原则,这已是共识.这个原则背后的逻辑是基层不强、基本没有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老百姓才会涌向城市大医院

“住院楼空了,是卫生院的归位,意味着改革有了效果。”这是不久前,安徽省含山县卫生局局长王兆贤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看,王兆贤认为安徽基层的医改已经有了成效,没有人到乡镇卫生院住院便是例证。

很快便有人站出来反对王的观点。乡镇卫生院的楼空了,明明是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削弱的表现。而这种服务能力的削弱,正是源于在基层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财政收支两条线等改革措施。

本轮医改进行到第三年末,这两种极具代表性观点间的角力几乎成了全部争论的焦点。

本轮医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层卫生院的楼都空,看上去总是与这样的原则不大协调。

还有更让人无所适从的局面:不仅关于基层医改的观点对立,而且关于基层医改的数据看上去也难以相互支持。那么基层的状况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根据卫生部的数据,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预计为22224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11.6%,人均卫生费用增加136元。即使抛开这些僵硬的数据,仅凭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话,恐怕“看病难、看病贵”的缓解程度也并不那么乐观。同样是卫生部的调查,就是因为对医药费用过高的不满,才导致医患间纠纷的频发。

可以肯定地说,看病难、看病贵依旧存在。但要明确的就是,究竟到哪里“看病难、看病贵”。城市or基层?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医改的基本原则,这已是共识。这个原则背后的逻辑是基层不强、基本没有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老百姓才会涌向城市大医院。而医改努力的方向就是让病人下沉到基层,首诊在基层,甚至还要在基层社区建立起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预防保健体系。

病人此前不去基层就医是因为那里太贵吗?显然不是,而是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提供让老百姓放心、满意的医疗服务,原因则是基层没有足够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也就是说,基层的问题不是难或者贵,而是弱。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所以才要强基层。

从本轮医改第三年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渐成重心。这一年,公立医院改革也转向级别较低的县医院作为突破口;而有关城市大医院的改革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医改推进过程中,改革的重心逐渐下移到基层,城市大医院的改革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大医改逐渐转化成基层医改。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即使方向正确、措施得当、药价下降,但老百姓依旧清楚的知道,只有到城市大医院才能找到让他们放心和满意的医生。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于是,大医院再难再贵也要去。而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又是人活着呢,钱没了。所以,医改必须在基层改革的同时,推动大医院改革,看病难、看病贵才能解决。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