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源头降价终端价格坚挺

文章来源:工业360 发布时间:2012-01-30
中药材价格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掉头向下并一路下滑,其下跌趋势已成定局.而对于下游制药企业而言,成本压力虽略有缓解,但由于涉及品种繁多和市场管控,终端药价尚未出现大范围下降局面.

中药材价格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掉头向下并一路下滑,其下跌趋势已成定局。而对于下游制药企业而言,成本压力虽略有缓解,但由于涉及品种繁多和市场管控,终端药价尚未出现大范围下降局面。

本市药价尚未“随行就市”

记者随机采访了近30位消费者,其中23位消费者对降价“没感觉”,只有四五位市民表示部分中药材确实降价了。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大部分中草药批发价格与年初相比明显下降。据某药厂工作人员介绍,与年初的进药价格相比,现在麦冬从每公斤100元左右降到65元,山药从每公斤22元降到11元,而目前这些药材制成的中成药零售价还并未下调。

“都说涨价容易落价难。”家住河西区的市民刘老先生感叹道,“就说这党参吧,去年下半年才卖4块多钱一两,现在都卖10块了。现在大伙儿都说在落价,可看价格真没降多少。太子参今年上半年卖39块一两,现在卖38块一两。”河西区大沽南路某药店工作人员于先生则透露:“目前药店各种中药材价格参考天津市物价局提供的零售价已进行了‘上涨下跌’,但新价格要等我们消化完存货再进新货时体现。从我们目前的存货来看,最快也要半年后。况且,为维系消费者也不宜在短期内对药价频繁地进行大幅度调整。”

药价下调周期起码1年

中药材天地网2011年10月市场价格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本月综合200指数收于2264.67点,环比上月大跌5.286% ,且指数下行趋势不变,短期内趋势难以反转。

中药材天地网副总经理、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表示,综合200指数3个月时间暴跌了629点,跌幅高达21.7%,其中川芎、桔梗、川麦冬、黄芪、白术、茯苓等常用大宗品种跌幅甚至接近100%。“更为严重的是,从我们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人气指标综合分析,不排除综指200有下跌到2000点以下的可能。”

虽然价格指数不断走低,但是终端市场的反应却非常“迟钝”。 “原料采购一般都是批量采购,一批原料没有消化完,生产成本就会跟着这一批原料价格运行。所以,周期应该以一种药材原料的生产周期来估计比较可靠,大概在1年左右。”贾海彬说。

中间环节“顶高”药市价格

据贾海彬透露,中药材从原产地到终端,一般会经历8-20个环节,如果加上热点品种的炒作行为,中间环节会更多,除了层层加价外,更为严重的是造成质量失控。

从产地价格到最后终端零售价幅度的变化,则主要是体现在炒高的价格上,比如,川芎2010年3月时价格不到20元/公斤,但9月已涨为32元/公斤,这12元差价基本都属于中间囤积炒作形成,类似情况还很普遍。

如以半年为市场反应周期推算,据2011年4月中药材天地网监测数据显示,党参批量价约为50元/公斤,而10月份党参在天津药店零售价普遍为2元/10克,即200元/公斤,终端零售价较市场批量价竟涨了近3倍。

专家建议:

完善行业体系

以防暴涨暴跌

暴涨暴跌的市场总会损害供求的其中一端,甚至两端。专家认为,眼下中药材价格快速下跌除了为下一轮暴涨埋下“炸弹”外,还可能因库存消化周期拉长引发中药原料质量隐患、生产流通积极性受打击等问题。

贾海彬建议,应加强信息引导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防止生产大上大下;其次要加强现代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改变传统贸易方式。通过现代服务业平台,促进原产地与终端需求商的一站式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最后还要加强流通标准建设。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信息中心发布的《中药材行业新形势及建议》还提出,抓紧研究促进药材生产发展的后续政策。政策安排上,可以考虑建立药材补贴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长和药材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步追加药材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药材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