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原料药领域的多位政府官员、行业专家以及海正药业、华海药业、东瑞制药、上药集团和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等30多家企业老总,12月8日聚集江苏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为我国化学原料药基地建设展开高层研讨。在当天峰会上,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首次透露了即将出台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对化学原料药发展的立标计划。
吴海东表示,“十二五”期间,化学原料药在应对新形势下的发展命题时,要突出一个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带动一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企业界代表纷纷就化学原料药未来的发展交换了看法。
解码下一个五年
目前,在中国医药产业中,能代表医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只有原料药,这一现实可以从一组数据得到佐证:根据中国医保商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出口规模达到203亿美元,占我国医药行业出口份额的51%,2010年化学原料药总产量达到8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
然而,在这些繁荣背后,化学原料药仍深受诟病,其中,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水平和附加值较低及盲目重复低水平建设,仍是企业说不出的痛。
“步入新的五年,中国的化学原料药又将如何应对?”吴海东在峰会的开场白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中,化学原料药的发展仍将是重点任务。尤其是在我国心血管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病毒类药物等特色原料药在国际上地位日渐提升的背景下,化学原料药的未来赚足眼球。
为此,吴海东指出,化学原料药行业在接下来的五年将要在七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通过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同时要依靠现代生物技术;
二是推动生产质量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药品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管理国际认证,促使通过欧美国际认证的特色原料药品种从目前的300多个增加到500多个品种,重点提高特色原料药的出口;
三是依托原料药的优势扩大制剂出口,抓住全球仿制药增长和跨国生产转移的机遇,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制剂生产基地,培育更多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国际接轨来带动国内产业的升级;
四是通过并购重组来提高集中度,鼓励优势企业完善产业链,提高科研配置效力,促进同类产品的企业强强联合,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对行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原料药企业集团;
五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聚集,创建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专业配套齐全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实现污染的集中治理,资源的综合利用;
六是提高污染的治理水平,以发酵类大宗原料药综合治理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发应用生物技术转化,高产低耗菌种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七是抑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限制产业严重过剩,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同时将制定重点产品的准入门槛,促进产业升级和有序的竞争。
创新谋特色
如果说吴海东从宏观面给产业绘出了未来五年的图景,那么,以海正、华海、东瑞等为代表的原料药企业亦纷纷将注意力放在了污染集中治理、资源综合利用上。
今年上半年,我国25种大宗原料药出口量51.2万吨,同比增长31.61%。但在国际市场需求扩大的同时,国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样严重。“这对原料药生产带来很大压力。制药是全国环境需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目前发酵和合成原料药的COD、BOD及总氰化物排放标准接近最严格的欧盟标准;在加上中国药典2010年版质量标准的提高,企业并不轻松。”一位企业代表如是坦言。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开出的“药方”是大力发展特色原料药。在他看来,出于成本和环保压力,特色原料药将会是未来中国原料药领域的尖兵,而做好“特”字重在生产工艺的改造,比如固体氧化的传统工艺技术生产万吨的原料药,改为稀土催化的生物转化工艺后,成本大幅降低;地塞米松的生产工艺改造,仅一项工艺就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几年,特色原料药出口形势远远领先于传统大宗原料药。截至今年6月,特色原料药出口量同比增幅46.71%,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4.18%,比较优势明显。
寻找前路拷问着原料药企业衡量未来的智慧。海正药业董事长白烨认为,应对治污下猛药。海正在环保领域的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7%。“尽管增加投入后难以在中低端市场与中小企业竞争,但高端市场是另一番风景。因此,原料药突围要注意几点:一是在产品的选择上要有差异化,通过高端路线形成自己的产品组合;二是从工艺上讲,选择好工艺路线是关键,如管道反应等新工艺的引进;三是要注重先进的工程装备的升级和引进。”白烨认为。
对此,白云山化药厂厂长刘学斌深以为然。他认为,现在国内引进的多是研发领域的技术,但对欧美先进市场企业生产运作的认识却很少,也就是说,很多国外先进的、高附加值的原料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用什么设备,通过怎样的反应程序生产出来的。“我认为,原料药创新重在装备的创新和引进。”刘学斌说。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