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上演两年价格N级跳传奇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08-03
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一路上行,一年多的时间,走出了三轮大涨的行情.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检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

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一路上行,一年多的时间,走出了三轮大涨的行情。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检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

经历了前三轮的疯狂之后,中药材价格犹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在今年上半年,再次发力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包括常用的大宗品种在内的537个药材品种中,5月份涨价的药材品种共有371个,约占总量的69%。

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对54家从事党参经营的企业发出告诫书,要求其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将囤积的党参卖给药厂,供应价只有市价的一半。在经历了两年来的数次大涨之后,中药材首度遭遇“政府调控之手”。

记者深入我省党参主产地,奔赴中药材重要集散地河北安国,采访药农、药商、专家和相关企业,探寻中药材涨价的吊诡景象和幕后原因。

2009年下半年以来,党参价格一路上涨,从当年8月的统货(注:同一种药材,但不同等级混合放在一起)每公斤9元,上涨至今年7月底的每公斤 110元,涨幅超过10倍,位居中药品种同比涨幅之首。7月19日,国家发改委重拳挥向囤积党参的经营企业。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药材价格完全放开后,首度遭遇国家调控。

党参因始出上党而得名,是道地山西药材。“以根入药,性平味甘,可补中益气、生津液、和脾胃”。千百年来,我省晋东南的多个县市一直以出产道地潞党参闻名。从9元到110元,两年时间,价格N次弹跳,这里的党参上演了一场从种植、收购、囤积到销售的传奇……

【药农】懊悔党参种少了

7月2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车辆行进在陵川山区的乡间公路上。负责带路的陵川县农业综合开发局多种经营科李红光科长说,党参是3年生的中药材,头年育苗,次年移苗,第三年才能收获。在一片党参田边,他找来一根树枝,对着一株党参苗轻轻地挖下去。一根十几厘米长、几毫米粗的白嫩小党参出土了。“到了明年就能长到大拇指粗。”

陵川地处上党地区东南部,是著名的潞党参原产地之一,野生党参面积18万亩,人工种植5万亩,年产量2300万公斤。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野生党参品种和资源,更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传统。

六泉乡黄松背村大多村民以种药为生。村民张保发今年60岁,从他爷爷那一辈儿开始就种党参。他种着3亩党参,亩产干货100公斤。“前几年,1公斤党参能卖十来块钱,一亩地收入千元。从2009年开始,党参价格涨得厉害,现在,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元。”

种党参是一个既费工又费时的活儿。张保发说,在他的印象里,党参价格徘徊在10元/公斤左右,持续了五六年。久而久之,老百姓宁愿种植土豆、玉米这些省时省力的农作物,也不愿多种党参。因此,这几年,党参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产量自然也越来越少。

当党参价格开始疯狂上涨后,药农们一个个懊悔不已。可党参是三年生植物,要想挣几个好钱,也得熬到三年后,“天知道,到时候又是个什么行情!”张保发说。

【一级批发商】半年收不到党参

农民种植积极性的下降,直接导致党参产量的减少。今年49岁的王海林从事收药这一行有些年头了。尽管老家在河南辉县,可他对晋东南的药材种植情况了如指掌。用他的话说:“这方圆一二百平方公里的地方,没有我没去过的种药的村。”

最近一次收到党参,已经是去年腊月的事儿了。那一次,他在陵川、武乡、黎城、长治转了一大圈,只从农户手中零星收到一些。最后是在壶关县,以18元1公斤的价格,从另一个药贩子手里收了3吨多。

现在,王海林已经放弃了收党参。“因为就算我出200元1公斤,也已经买不到货了。”王海林无奈地摊了摊双手。“最近是连翘上市的旺季。党参上市怎么也得到了10月份之后。但不知道到时候是什么价格?”

王海林放弃了,但仍有不死心的药贩子苦苦寻觅。因为以这些天党参的涨价速度,只要能收到手,就可以大赚一笔。7月24日下午,一位姓孟的药贩子又去黄松背村去“扫荡”了一遍,结果一无所获。张保发说,党参的含糖量比较高,一到夏天,很容易生虫子。再好的保存条件,也只能存个一两年。药农害怕砸到手里,即使想囤货,也不敢。所以,陵川周边农户手里确实没有党参了。

【二级批发商】库房存货寥寥无几

通常情况下,直接与农户打交道的药贩子,会把收来的药材送到一个当地的集散地,时髦的说法叫“经纪人”。经纪人是药材收购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苏海贵就是这样一位经纪人。这位原本供职于陵川县六泉供销社的老药人,从事中药材收购已经30多年。他的收购门市部是陵川县最大的药材收购点之一。7月25日,在门市部的后院里,苏海贵正忙着晾晒铺在院中的苦参。在他的印象里,党参最便宜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我1毛多钱1公斤收上货,送到晋城卖3毛3。”

1998年后,党参价格涨过一次。最高涨到了18元/公斤。这个价格持续到了2001年。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党参价格掉到了6元/公斤,低位运行保持到2006年。随后,价格出现缓慢上涨,到2009年,党参价格开始发力大涨之前,一直在10-12元/公斤徘徊。之后,党参价格就一天一变样了。到今年6月份,收购价一下子跳到了50元/公斤,如今又跳到了100多元/公斤。

对他而言,收购量的大小与价格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价格低的时候很好收,价格高了就难收。从去年开始,是他经历的党参收购最艰难的年头。院中的三间大房子是用来储存各种药材的仓库。连翘、苦参、黄芩有不少,惟有党参寥寥无几。“药贩子收不到货,我这里一定缺货。”

【河北安国药市】难觅潞党参踪影

中间收购环节缺货,直接导致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断供。河北省安国市是国内最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之一,山西大量的中药材在这里集散。7月27日,记者来到安国探访。在这个空气中都飘着中药味道的城市里,大街小巷都是挂满销售各种药材招牌的店铺。记者走访了多家参类药材的经销商,他们都表示没有山西产的党参。

安国市中盛药材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任海玲称,全国的党参,70%出自甘肃。山西产的党参尽管道地,但与国内其他产地的党参产量仅占总产量的 30%。山西的党参由于生长周期较长,品质较高,还没出产地,就被药材批发大户抢购了。因此,很少进入安国销售的。安国药材市场里销售的党参,绝大多数都来自甘肃。

【北京同仁堂】党参抢购战打输了

从农户到各级批发商,潞党参成了稀缺中药材。这给以选用道地药材闻名的北京同仁堂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统计,以党参为原料的中成药有参茸丸、党参归脾丸、党参固本丸等305种。北京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所用党参均为潞党参,年用量达120万公斤。

2001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与陵川县太行中药材开发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北京同仁堂陵川党参有限责任公司。圈地3000亩,让56个村的 1500多农户以GAP标准(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党参。从2002年到2008年,由于党参价格相对稳定,农民种多少都卖给了北京同仁堂。

2009年起,北京同仁堂的党参收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北京同仁堂党参有限责任公司顾问郭书奇说,到了收获季节,很多药贩子到农户手里收党参,直接说“我在同仁堂价格的基础上,每斤加2元。”2009年,同仁堂的收购量下降了30%。

到了2010年,同仁堂出价25元,市场上的药贩子出价35元;之后,同仁堂出价50元,行情已经涨到60元。再后来,同仁堂一路从60元、80元,最后出到了100元/公斤,可市场上已经没货了。2010年,同仁堂的党参收购量下降了80%。

收购量的锐减,直接影响到了北京同仁堂含党参产品的生产。据相关人士透露,省内部分药企,因原料短缺已停产部分以党参为原料的中成药。

【老中医】一服中药贵了一倍

种植源头的价格上涨,通过价格链条的层层传导,消费者不可避免地成了最后的接盘者。7月30日,省城多家零售药店内,党参价格多数高得令人咋舌。

一家药店的报价是,最低的1公斤200元,好一点的1公斤260元。在另一家药店,党参的报价是280元1公斤。一位老中医称,从2009年中药材发力上涨至今,平均一服中药的价格贵了1倍以上。好多原本钟情于用中药治病的消费者,只好转向西药。

关注“中药材涨价”(下)“看不见的手”炒高药材价

党参涨势尽管咄咄逼人,但它不过是众多涨价中药材中的一个领跑者。据中国中药协会统计,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的品种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从今年初开始,中药材开始了自2009年以来的第四轮大幅度上涨,到今年5月份,涨价的药材品种共有371个,约占总量的69%。

究竟是谁在推高中药材的价格,除了产量减少、需求增加外,游资炒作又起了怎样的作用?记者从产地入手,独家调查中药材高企背后的奥秘。

产量减少需求激增

郭书奇是北京同仁堂陵川党参有限责任公司的顾问,退休之前,任陵川县农业局的副局长、高级农艺师,他与中药材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熟谙其中的门道。在他看来,中药材涨价的直接原因,是农民种药积极性下降,导致药材种植面积减少。

以党参为例。党参是3年生的药材。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苗,第三年根须才开始变粗变壮。郭书奇说,从种到收,一亩党参需要60个工,也就是说1 个人需要花费60天的时间专门料理。除了在大田里需要付出的劳动,收获之后,还需要用手搓揉,对党参进行人工加工,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一般情况下,党参亩产统货100公斤,按照1公斤10元计算,一亩地的收入是1000元钱。同样是收入1000元,种马铃薯只需要15个工,种玉米花费的时间更少。药农自然不愿费时费力去种植药材。如果是出去打工,建筑工地上的小工一天收入80元钱,60天就能赚到4800元,远远高于种药材的收入。因此,大量的药农弃药而去,导致药材种植面积减少。加上这几年的干旱等自然因素影响,中药材减产已成大势。

除了产量减少,需求量增加也是中药材涨价的原因。北京同仁堂陵川党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建锋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科技的崛起,中药材保健品开发越来越多,在预防肿瘤等很多领域开始与西药分庭抗礼。此外,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植物药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据统计,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天然植物药及保健品、天然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的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300亿美元,而且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了160亿美元。

各种药材被轮流炒作

山西省医药集团相关人士称,肇始于2009年的中药材价格上涨,真正的幕后推手是游资炒作。

“所谓炒药,就是将某一种药材市场垄断,囤积居奇,坐地涨价。这种做法曾被称作"霸盘","霸盘"在中药材市场上一直存在。”郭书奇告诉记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药材从种植、收购,到管理、销售,由各级药材公司负责,“霸盘”短暂消失。1984年起,中药材市场被逐步放开,“霸盘”现象再度复活。

从事中药材收购30年的苏海贵称,近些年来,中药材第一次遭到暴炒,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板蓝根。那一年,“非典”首先在广东暴发,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冲剂被抢购一空,板蓝根药材从最初的3元/公斤,迅速涨到15元/公斤,在民众中造成了一种恐慌心理。一些嗅觉灵敏的药商,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开始大量囤积板蓝根。

板蓝根之后,第二个遭到游资暴炒的中药材是生地。2006年至2007年间,一批来自南方的商人盯上了山西的道地药材生地。生地是一种补药,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一般情况下,按照生地品相的好坏分为四五个等级,一级生地的标准是8个/公斤,二级是16个/公斤,价格根据等级的不同而异。

从2006年上半年起,药商对生地开始了垄断性购买。第一步,先把成熟的生地全部买下;第二步,购买生地的种子。同时,开始拉高生地价格,从 12元/公斤拉到40多元/公斤,直到最后拉到了60多元/公斤。由于生地的生长期是3年,这批炒作药材的人,控制了生地市场3年,赚了个盆满钵满。

之后,各种各样的药材开始被频繁炒作,从三七到重楼,从太子参到党参。用行内人的说法,叫做“轮流坐庄”!

中药像股票盘小易被炒

“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盘越小的股票,越容易被庄家操纵;盘越大的股票,越不容易被炒作。”山西省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武滨称,“中药遭到炒作,与炒股票是一个道理。”

从2009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加上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大量民间资本在资本市场游走,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出口。而门槛较低,且相对处于价格洼地的农产品,陆续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从“豆你玩”到“蒜你狠”,再到“姜你军”,这些相对容易被垄断的农产品,无一逃过游资的“魔爪”。

中药材与它们一样,同属农产品之列。而且,中药材还有产地集中,产量不稳定,易于操盘的特点。一种中药材主要产地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省的某几个市或某几个县域内,游资很容易控制上游种植资源。在500多种常用中药中,很多仅仅需要数千万元就能控制产业链,即使一些用量较大的中药材,几个亿的资金也完全能垄断市场。药材价格波动是“双刃剑”

中药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武滨认为,从短期来看,对一些医药企业是一个打击。目前,中药材在我国属于农产品范畴,价格不受国家监管,是完全放开的。但医院和药店销售的很多中成药,则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目录,即使面临原材料涨价,也是不允许违规提高价格的。

这样一来,中药材暴涨之后,制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经营,要么被迫降低药品投料标准,降低药品质量标准,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危害用药人群的身体健康;要么停产减产,导致很多常用中成药缺货乃至断货,最终受影响的是患者。

但从长远来看,中药材价格的上涨,将推动植物药向精细化道路前进,有助于中医药产业的升级。目前,一些中成药企业在处理原材料时,采取粗放型的制作方法,导致大量有用成分被浪费。原材料价格提高后,一些没有走精细化道路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而一些走了精细化道路的企业则能保持其市场地位,增强竞争力。

应建储备机制遏制药价波动

目前,中药材价格暴涨带来的风险,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7月1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出通知,责令54户中药材经营者将100万公斤党参限期限价出售,并要求各地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价格监管,严防囤积炒作行为发生,保持中药材价格基本稳定。

武滨则认为,尽管目前中药材被列入农产品的范畴,但其毕竟不同于农产品,具有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特性。长期以来,国家从未对中药材制定过政策指导价,更没有像玉米、小麦等粮食一样建立国家储备。因此,为了保障群众用药,维护中医药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应该依照国家对粮食储备管理的模式,建立国家中药材储备库,从而在公共卫生事件和中药材价格波动等不正常时期平抑药价。

三类人在炒作中药材

在一些媒体的渲染下,“山西煤老板”再次被推上中药材炒作“首恶”的位置上。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实,很少有“山西煤老板”牵涉其中。真正在炒作中药材的是三类人。

NO.1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国内几个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的经营户

有业内人士称,安国、亳州千百年来都是中药材的集散地。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们生来就与中药材打交道。他们拥有历史上形成的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量派驻收药材的专业人士;他们熟悉药材价格运行的规律,也能够便捷地获得药材市场上的最新变动信息。在炒作药材的过程中,他们有专门的团队运作。

NO.2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医药企业

有些企业是为了在药材价值链上赢得话语权,会出资买断药材的种植源头。比如国内一家上市医药企业,在云南将出产地道三七的山头包下,在长白山将出产人参的山头买下,在甘肃将党参产地买断,从源头控制药材的市场流通。还有一些医药企业,原本没有仓库,但为了应对价格波动,也纷纷建起仓库囤积药材,客观上也助推了药材价格的飞涨。

NO.3药材市场的小炒家

他们零星地散落在中药材流通的各个环节,有的是药贩子,有的是药材批发商。往往是前脚购进三五吨,等价格起来了,就转手卖掉,属于“随波逐流型”的炒作者。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