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务院将生物医药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是周期长、花费大、风险高、收益大。据测算,国外一个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上市需要5-10年时间,这一过程需要花费数亿美元。以美国Amgen公司为例,Amgen在持续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亏损多年后,最终实现盈利。目前,Amgen已经是拥有多项产品在售,同时又有多种新药在研并拥有一套完整价值链的大型生物医药集团公司。而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侧重于产业价值链的一环。因此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分工合作机制,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风险分摊,正是当前生物医药发展的当务之急。
赛迪顾问研究发现,作为中国生物医药的核心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根据其所处的不同价值链环节,在空间分布已经开始出现专业化分工的特征:上海专注于以专利药为目标或需要最新技术的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江苏和浙江则更注重常规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根据赛迪顾问生物医药产业数据库资料,尽管2010年江苏和浙江的生物医药产值均超过或接近上海,但利润额都远低于上海。利润率的差异也非常大,江苏和浙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利润率大约仅为10%,而上海则超过了25%。
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出现这种分工和协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上海得天独厚的研发优势
1、科研基础比较雄厚
上海拥有长三角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上海共有五所医科大学和医学院,还拥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水平生物医药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为生物医药的研发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这些机构还通过改制或直接创办了生物医药企业。
2、医院资源丰富,人才优势凸显
生物医药属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高、需求大。上海所拥有的高水平生物医药科研机构,每年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上海通过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专业人才,从而进一步扩充了本地的生物医药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上海拥有本地区最好的医院资源。有些医院甚至代表了中国医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因而吸引了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其它地区慕名而来求医的病人,这为新药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病例资源。相应在上海成立了大量针对的国内外医药企业进行药物的临床研究CRO(合同研究组织)企业。
3、融资环境良好,金融支持力度大
上海市充分发挥自身的金融优势,通过设立生物医药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公司,对目前政府性投资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面向国内外的融资平台,争取国家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吸引海外资金共同投入生物医药产业;同时根据产业群落发展的需要,建设与之相对应的工程技术中心、GMP中试基地、GCP临床试验基地,解决产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和资金的瓶颈,使一批处于孵化期的企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二、江苏和浙江具有医药制造业的基础
江苏是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最高的省份,在2010年其生物医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全国总额的10%。江苏省医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有17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其中扬子江药业则是全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依靠高水平的制造业技术,江苏将构建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浙江在生物医药方面基础稍微薄弱,生物医药的产值稍高于上海。但浙江省医药制造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昌是我国最重要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之一。海正药业和新和成在上市的医药企业中也有上佳的表现。
相对于上海,这两个地区在研发水平和人才资源上并不占任何优势,然而,位于这两省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是应用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活动,以高产量和市场占有率来赢得利润。
三、资本流动促进地区分工
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和区位优势,因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联系非常紧密。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也影响了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的空间分工和布局。世界制药企业前20强中将研发中心设于上海的有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礼来、罗氏等。这些欧美著名医药公司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提高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的研发实力。
著名外资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同时,它们也将生产车间搬到中国。其中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罗氏集团、礼来等世界五百强的医药企业将生产基地落户于江苏。日前,全球第五大制药企业瑞士诺华收购浙江天元生物一案正式获得商务部批准。
上海与欧美的风险投资公司紧密联系,最近几年得到了大量的生物医药产业的风险资金。风险投资倾向于投资生物医药的研发企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研发企业向上海集聚。如2008年位于上海的中国诺康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得美国红杉资本中国基金、HBM生物基金1700万美元的海外融资;新兴医药研发外包企业诺凡麦医药有限公司获得了Atlas公司、富达亚洲、富达生物技术公司第二轮1380 万美元风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