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除中国外,全球目前有160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中药和针灸,有5万个中医医疗机构。难以想象的供需差异,催生着中药价格飞涨,造假现象也不时抬头。
国家药监局药品质量公告显示,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一直高于西药和中成药。药品稽查查出的案件中,48%涉及中药饮片。
禹州药商杨侑才(化名)受访时称,中药饮片加工环节掺假是潜规则,造假饮片集中在常用药和名贵药两块,比如全蝎中掺盐、山茱萸掺果核,白参造假西洋参,用僵虫造假冬虫夏草。
3月9日,在省内一家中药材市场内,一位药商指着陈列架上12种大小不一的云南产三七说,光看个头从190元到990元共有12种价格,想真正细分其品质和药效,“恐怕博士毕业也不行”。“一袋70元一斤的三七粉,里面完全就是叶子和须磨成的粉末。10年前虫草全国一年才产100多吨,现在一年只产5吨左右。你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超过5吨以外的虫草是真是假?”他说。
据了解,多年来,药监部门多次清理整顿中药饮片市场,但奏效不大,中药饮片从加工、批发、分销早已形成利益链。
一组最新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质量低下是全国通病,江苏省不合格率为30.59%,甘肃省不合格率为55.4%,天津市为2.2%,北京去年公布的中药饮片合格率是80%。
炮制技术标准至今仍不统一
河南本草国药馆董事长宫沛霖在受访时称,中药是典型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他认为乱就乱在没有一套统一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标准,再就是政府多头管理导致责任界定模糊。
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祖光曾公开说,“九五”期间我国就已开展中药饮片标准化研究,但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中药饮片标准化体系出台。
记者从河南省药监局得知,目前处理中药饮片问题,主要依据的是《药品管理法》,尚无针对中药饮片的具体管理办法。国内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河南也有自己的《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但现实中,各地炮制标准严重不统一,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相同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在生产、经营、使用、检验上没有明确规定,操作性不强。各地中药饮片的切制方法繁多操作也混乱,即便同一品种操作方法和浸泡时间也不相同,切片厚度超标。有些地方对该炮制的药不炮制,甚至使用原药生熟不分,随意更改辅料改变片型规格,更有不少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原药材,随着加工炮制成中药饮片,被大量应用于临床。
GMP认证任重道远,获认企业生存艰难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早已看到了隐藏在中药饮片行业背后的巨大风险,对种种问题也进行过整顿。首先,国家推行饮片企业GMP认证,所有饮片均要按GMP标准生产。其次,强化中药饮片包装管理,饮片包装必须标注药品原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等。但事实上,真正做到这两点的饮片企业,在市场无序竞争中却活得很艰难。
记者探访郑州一家药业公司发现,这家公司的原料选材全是道地药材,分拣、查验一律用光谱仪器,从车间净制、切制、蒸制、制炭等加工质监到入库贮藏,均为现代化模式。但是,这样严格按操作流程生产出来的中药饮片,却只有省人民医院和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少数重量级医疗和科研机构在用。
记者调查发现,中药饮片消费,医院占60%以上,但除非个别名贵药材,医院很少愿意向正规中药饮片厂进货,他们更青睐中药材市场里的廉价药材。而从家庭作坊里流出的“贴牌”饮片,以低价的优势把持着市场。一些饮片厂自己无力搞饮片生产、加工、炮制,便从农民手中收购饮片成品或半成品,分包装、贴标签再卖出去。
国家药监局在2004年起对中药饮片实施GMP认证,要求所有生产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6年过去了,国家药监局认证中心数据显示:全国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只有256家通过了GMP认证,我省共有20家获得了认证,郑州地区有3家。
医院鉴别手段落后,消费者认识多误区
按照新修订的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饮片标准,很多中药饮片根本达不到,而2010版的药典还只是基本标准。依照《药品管理法》,达不到药典标准的中药饮片就应被列入假药或伪劣药。事实上,中药饮片是个“例外”。
一位临床医生说,目前医院鉴别中药质量仍是凭借眼看、手摸、口尝、光照等传统方式,显微鉴别等先进技术并未普及,很难绝对控制假、劣饮片混入药房。记者看到,这位医生所在医院的多张处方所列用药的品种数基本都是18甚至20味,而传统典籍里列的药一般就5~6味。“由于饮片质量普遍下降,单味药加大剂量、同类药反复使用在处方里司空见惯,其实这很危险,中药也会有不良反应。”他说。
该医生表示,中药使用不当会损害人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也有致畸胎、致突变和致癌作用,还会造成肝肾功能衰竭。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人认为中药饮片不管放置多长时间都是有效的。
“这也是误解。中药饮片没有霉变、虫蛀和变质并不意味着还有药效。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中药饮片的有效期,一般医院、药店都没标注有效期。中药饮片存放时间过长,和过期西药一样,外观没有变化但药效已经降低。”郑州市药监局安监处白旺说。
据了解,当归、枸杞等时间一长会“走油”,薄荷、藿香、紫苏放久后香气会挥发,影响药效;人参存放1年,有效成分丢失20%~30%;大黄存放5年后药用价值全部丧失……
一些地方尝试“阻断疗法”治乱
令人忧心忡忡的饮片质量,暴露了管理成效的不理想。一位业内人士感叹:中药饮片是“绝症”。他说:中药材种植很随意,基本无规范可言,饮片质量不可控。尽管国家在推行中药材GAP基地,但既非强制,也没给基地产品任何保护政策;中药饮片标准很难统一,《中国药典》中明确炮制标准的药材仅占全部药材的2.7%;国家一再禁止药材市场和集贸市场销售饮片,但卫生部又公布了60多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两用品种,一些药材和饮片在执法时界定太难。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医药界的几位代表和委员公开表达了国家产业政策制约中药发展的忧虑,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和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先后呼吁,提高药品检验标准,增加检验项目,能定量检验的全都定量检验,然后放开价格,实行优质优价。
此外,中药材市场分属农业、工商、卫生、药监、中医药管理等多部门监管,仅靠运动式、堵窟窿式的行动难以治本。
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正在尝试使用一些特殊的办法改善现状。前不久,上海出台文件要求医疗机构和药店一律购进本地产中药饮片,不允许外地饮片进入上海临床。
对此,在中药行业从业多年的郑州同盛药业董事长陈德胜说,这种政策带有浓郁地方保护色彩,但是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局部市场产生一种自救式净化,这种“阻断式疗法”的出台,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采访中记者获知,早在去年年初,省政府就发文要求各省辖市和政府各部门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只是后来未见有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跟进。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