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西制药:小中药丸带动中药大产业链

文章来源:中医药123网 发布时间:2011-03-16

巍巍伏牛山,绵延八百里。这座位于我国北方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分区线的天然药库,成就了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材好,药才好”的经营理念。并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一条由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为代表的系列中医经方浓缩丸带起的中药大产业链,也随之被激活并焕发勃勃生机:

从上游农业的GAP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伏牛山地区药农脱贫致富,到中游工业的中药剂型改革及现代化生产让古老的仲景经方焕发出新活力,到下游服务业的弘扬仲景文化带动了企业从生产者向文化传播者、健康服务提供者的转型,一粒小小的中药浓缩丸背后,承载着中药产业贯通并汇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上游农业:中药材种植,让百万农民腰包鼓起来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一)六味地黄丸的第一车间其实在田间,组成该药的山茱萸等六种药材分别来自GAP药材基地。每到收获季节,药农们把科学种植的优质药材运往宛西制药收购站,检验合格后正式入厂。随后,经晾晒、挑选、去杂取精,切割、浸泡、刷洗,药材变成了均匀的饮片。

伏牛山是秦岭的余脉,其温度、湿度适合药材种植,有天然药库美誉。《本草纲目》记载的1500多种中草药,伏牛山就有1328种,山茱萸更是全国闻名的“道地药材”,产量占到全国的2/3。

但在过去,这里的农民对种植中药材既爱又恨:因为每年药材市场变化莫测,药材的价格时起时落,有时在丰收季节,由于山茱萸卖不出去,有些农民只得无奈地将这一珍贵的中药材丢在猪圈里或任其腐烂。

宛西制药在同行中率先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农民的生活状态、农村的发展进程、农业的结构调整,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98年,宛西制药在伏牛山腹地五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无偿提供种子、原辅材料和技术员,辅导和培训药农,同时还与农户签订30年不变的合同,解决了药农的后顾之忧,一时间,西峡县的农民掀起了承包荒山种植中药材的热潮。

每到秋季,药农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像赶集赶会一样,推着车,扛着麻袋,从四面八方赶来,然后换成厚厚的钞票。西峡县栗坪村村长汪希文向记者介绍说,和宛西制药签订供销合同,农民们吃了定心丸,全村350户、120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500元。

药农张林敏告诉记者,过去只能填饱肚皮,现在鼓了腰包,家家的山茱萸树简直就是摇钱树,有的人家一年收入上万元甚至20万元。全村40%都在县城购置了新房。“以前种山茱萸是靠天吃饭,根本不懂施肥、治虫,现在有技术员指导施肥、打药,山茱萸年产量比以前提高了20%。”“吃的是这,靠的是这,技术上不担心,收入也稳定……”

不仅如此,宛西制药还先后斥资3000万元在豫、鄂、皖、闽四省地道药材原产地建立山茱萸、地黄、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等六大GAP药材基地,形成跨三省建立六大药材基地的布局规模。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说,按照企业产值与基地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产值达到30亿元时,将可以带动100万农民脱贫致富。

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药材基地的建设和培训,收购价也高于市场价,表面看起来是加大了成本,但由于得到了道地好药材,药品质量有了保证,也给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在宛西制药仓库内,记者发现,宛药对每一批药材都建有完整的身份登记,对每一袋山茱萸都进行了跟踪管理,袋子上的标签可以跟踪到每一个药农,每一棵树!

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如今的伏牛山,从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宝山、宝水,20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使西峡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8 个百分点,西峡县的区域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于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的上游,西峡是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地,GAP药材基地对确保 “一壶清水送京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游工业:浓缩丸,中药现代化让传统经方焕新生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二)送进生产线后,药材开始大变样。纯白的山药和鲜红似玛瑙的山茱萸按比例粉碎成细末,均匀搅拌。牡丹皮则在现代化的机器中蒸馏,提取有效成分。丹皮单独提取后,再与熟地、泽泻、茯苓、山茱萸粉末混合,放进提取罐内,加水煎煮,药汤再经微波烘干缩成清膏,烘干后与药粉混合,实现最后的 “会师”,通过网筛样机器被挤成一批批黑珍珠似的小药丸。

河南省南阳市是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留下经方200多个,如何将医圣的经方变成更适合现代人使用的现代中药?

宛西制药在科技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上海成立张仲景现代药研发中心,设立了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如何通过药物剂型的变化,实现更好的治疗目的。在孙耀志看来,要想使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焕发出现代的活力,就必须在方法、标准、工程技术等问题上进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随着中国引进西方制药GMP标准,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宛西制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宛西人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医药工业之所以先进就在于拥有先进的生产条件、先进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于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宛西人打响了项目改造的“三大战役”。1994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年产4500万支镇心痛口服液生产线;1995年,投资2950万元建成年产1200盒月月舒冲剂生产线;1998年,又投资2500万元建成年产 2000万瓶浓缩六味地黄丸生产项目。

历经3个项目的改造,宛西制药总共投入近8000万元,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由300万元扩大到1.2亿元,生产能力由300吨扩大到3000吨,年产值由2000万元扩大到5亿元,一举跻身于中国中药企业50强行列。

在宛西制药的系列药品中,六味地黄丸是流传了上千年的经典传统中药,全国有近千家企业生产,而生长于医圣故里的宛西制药却格外用心:从上游在药材道地产区建立六味地黄丸所需的六大药材基地,到制备过程建立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搭建高于国家要求的内控质量标准,到最后成就为一枚枚重量只有0.3克却极具治疗功效的小小的浓缩丸,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是宛西在中药现代化道路上对创新的不断尝试和实践。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销量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宛西制药拥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该药浓缩丸生产基地和最先进的生产线。

“我们引进应用的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高速离心等代表世界现代制药水平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使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无效成分的分离更为稳定可靠,使产品质量控制更为科学有效,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黎骄傲地介绍。

事实上,宛西制药在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现代中药生产科技含量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原材料基地的建立,到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再到利用每次扩大生产规模的机遇,实现技术上的飞跃;还有不惜巨资增加科研投入等等,使企业始终站在中国中药技术的前沿。

2005年,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香砂养胃丸、杞菊地黄丸等6个品种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优质优价”产品。

下游服务业: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服务开拓新市场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三)由浸膏、药粉和科学提取的有效成分三部分组成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依托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带着药香,穿上了精美的仲景品牌包装,运到了药店、医院、养生坊,再到人们的嘴里……

走进宛药生产基地,与其说是工厂,倒不如说是张仲景文化展览公园。位于南阳市的公司总部,气势恢宏的“仲景之光”文化浮雕墙向人们展示了医圣的光辉一生。这里已成为中小学生科普体验、大学生实践、中医药专家学者学术交流的科普基地和研究基地。

宛西制药不仅是仲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实践者。自2000年启用“仲景”商标以来,宛西制药一直把继承和弘扬仲景文化作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10年来,宛西制药在文化宣传方面的经费就达到10亿元之多,除了一系列标志性的仲景文化工程,企业还连续承办8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全程参与 “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先后组织“21世纪张仲景国际思想研讨会”、“仲景文化笔会”、“仲景经方临床研讨会”等多项活动。同时,在全国 10所重点中医药大学设立张仲景奖学金、助学金等。

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正月十八、张仲景诞辰日,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参加的不仅包括公司员工,还有附近自发前来参加的数千药农。孙耀志说,这个活动源于多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到南阳医圣祠祭拜张仲景像,虔诚地向医圣像行三拜九叩之礼。“那种对中医精神的敬仰深深感动了我”,于是每年宛西都要在举行庄严隆重的祭拜仪式。在孙耀志看来,这种信仰的精神能激发对中医的激情和追求。

对于以仲景文化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宛西并没止步于单纯的文化传播。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养生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宛西也把中医药的服务面借助文化传播,延伸到中药医疗、中药养生、中药商业乃至健康食品等方面。

孙耀志多年前就想建设医家张仲景中医院和养生院,如今政策和资金各方面条件日益成熟、养生馆前景十分看好。“目前设计规划已经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建设。”孙耀志说,他将利用张仲景中医院这个平台,力争把张仲景留给后人的原方做成院内制剂,让古方继续为现代百姓的健康服务。

与此同时,张仲景大药房以其诚信和品质率先在河南省全面铺开。6年来,实现了在河南省开设200家药房的迅速扩张,一举成为河南省药房行业的第一品牌。 “下一步我们准备走出河南,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中医中药,尤其是坐堂医的作用,突出大健康的理念。”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江说。

而张仲景大厨房,虽然是成立于2008年,但其“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一经推出,便迅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2010年“仲景”商标在调味品领域成功申报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不仅每年消耗西峡香菇3000吨、带动了西峡10万农民致富,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自伏牛山地区的香菇酱更是供不应求。据介绍,目前公司二期工程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