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毫不讳言:“市场上这么讲,我们也认同这种说法,但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1月12日,上药集团在北京宣布,完成对中信医药和爱心伟业药业的股权收购,并依托这两个医药流通平台,成立北京总部,正式进军北方市场。
吕明方表示:“北京市场将是上药的重点,通过两大平台,借此同时可扩大华北区域市场。”
北京医药流通市场上,此前已有两大巨头,分别是国药集团旗下的国药股份和现属于华润集团旗下的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药将面对的是两大央企的围剿。
上药唯一不缺的可能就是钱。由于正在赴港上市的关键阶段,吕明方并未透露融资情况,但他明确表示:“H股融资规模肯定不会低于国药控股,而且我们已经明确,融资的一半要用来对外收购。”
国药、华润、上药,三大医药集团手握重金,激烈竞争无可避免。
收购两医药流通平台
中信医药是目前上药手中攻取北京的唯一一张牌,但这张牌却很有优势。因此吕明方除了口头上表达“要谦虚地向对手学习”之外,并不担心未来的市场。
2010年12月,上药集团宣布收购ChinaHealthSystemLtd。(CHS)的股权。CHS是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离岸公司,其实体资产为中信医药的100%股权。
中信医药列2009年度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第18位,主要业务集中在北京市场,是北京排名第三的医药流通企业。2009年中信医药实现收入为43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而2010年收入则有望超过60亿元。
中国医药市场格局中,北京、广东、河南是药品销售前三大的区域。北京的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左右,而上海不过235亿元左右。收购中信医药,无疑为上药打开北京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和其他省份的市场一样,地方保护主义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槛。上药集团徐国雄表示:“地方上封锁的现象肯定是有的。所以我们才要用那么多的资金去收购。”
他透露,最初上药并未计划一次性收购大部分股权,但在中间博弈过程中,中信医药原股东北极光投资、百奥维达中国基金、礼来亚洲风险基金和NEA基金等纷纷表示愿意出让所持股权,因此上药才斥资23.28亿元,收购中信医药65.24%的股份。
中信医药同样吸引了其他巨头的关注,也为上药的收购增加了许多变数。徐国雄表示:“据我了解不是国药集团,但肯定也很有资金实力。”据悉今年3月底前,上海医药还将完成对中信医药100%收购计划。
爱心伟业则是北京市排名前十的连锁药店企业,上药集团控股其100%股权后,爱心伟业将和中信医药一起,构筑从流通到终端零售的完整销售平台。
吕明方表示:“北方总部成立后,我们最先要做的是加速基本药物配送的渗透。我今天与北京市政府领导谈过,他们都很支持我们把‘松江模式’带到北京来。”
所谓“松江模式”是上药集团在上海松江区推行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基本药物配送模式。由于新上药整合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之后,本身具备强大的医药工业实力,松江区的435个基本药物中,上药能够生产366种。“松江模式”也就意味着上下游一家通吃。
火拼国药和华润
“感谢市场、感谢竞争,我们才有与央企同台竞技的机会。”吕明方的感慨代表了上药现在的姿态。
在评价国药与华润的时候,吕明方表示:“国药旗下各个分散的上市公司各有特点,华润则表现在其整合能力上。”他认为,上药由于实现了整体上市,因此其结构更清晰,也更利于资本市场的认可。
事实上,国药和华润也在积极进行着扩张。2010年7月,华润与北药集团实现重组,去年11月,北药集团旗下的北医股份就重组了北京万家瑞药业;11月16日,又与山东中信医药成立合资公司;11月18日,北医股份又出资10亿元,收购苏州医药龙头企业礼安医药有限公司65%的股权。
而国药的动作更快,自从整合完中生集团之后,国药新任董事长宋志平过去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会和一个地方政府谈妥合作协议,以国药入场、替代当地流通企业,并且伺机收购当地医药工业企业的方式,先后与十余个地方城市签立协议。
吕明方认为:“医药领域最后一定是几个大集团占据市场主体份额。所以今后并购还会加剧,去年四季度以来,外资企业也加入了国内的并购潮。正是这种竞争,让上药有发展机会。”
目前三家最大流通企业的合计市场份额仅为20.7%,远低于美国前三强占据90.7%的市场格局,行业整合空间巨大。尤其随着国药控股、九州通等一大批流通企业迈入资本市场,整合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徐国雄表示:“今年收购中信医药花了23亿,收购一些工业企业又花了18个亿。40亿出去了,如果没有赴港上市,上药这种发展模式也是难以为继的。”
吕明方的雄心则更为远大:“国资委新任主任王勇明确表示过,鼓励地方国资参与央企整合,未来就不是简单的国进民退了,而是看谁的实力更强。我想到了那一天,上药有实力重组央企,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