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疫苗力争早日上市

发布时间:2010-12-20

 在防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面,滥用抗生素的不足正逐步呈现。超级细菌的出现加重了科学家们的担忧,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应对方案成为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幽门螺杆菌由澳大利亚的B.Marshall及R.Warren于1983年发现,并因此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经20余年国际广泛研究证实,Hp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为、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二连或三联抗生素治疗Hp感染。但存在明显不足:耐药菌株产生、易复发与再感染、毒副作用与费用较高、无法达到群体防治效果,无法有效控制Hp传播与感染。

“因此,疫苗对于预防与控制Hp感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药学院)教授邹全明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中指出。此前,第三军医大学完成首个Hp疫苗Ⅲ期临床试验。

9月21日,邹全明回复记者邮件时表示:“该疫苗的研发一直是以产学研方式与重庆康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研究。在获得新药证书后,企业正积极推进产业化,力争早日上市,服务大众健康。”

邹全明说,Hp疫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Hp疫苗动物模型研究的相关报道。“20余年过去了,现在全世界Hp疫苗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激烈竞争的研发阶段。”

Hp亚单位疫苗是主攻方向

邹全明介绍说,目前,Hp疫苗主要分为全菌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活疫苗和。

Hp全菌疫苗方面,用病原的裂解产物作为免疫原接种机体以产生免疫保护性,是较为传统的免疫学方法,对Hp也不例外。邹全明介绍,科学家试验结果发现,Hp全菌疫苗不仅能预防Hp感染,而且具有治疗Hp感染作用。然而,由于Hp全菌粗抗原中成分复杂,虽然具有包括了绝大多数Hp保护性抗原优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毒副反应,尤其存在潜在致癌因子及与人体同源的免疫组分,要将其作为免疫应用于人体尚存在较大的困难。

Hp亚单位疫苗一直为疫苗研究的主攻方向与热点,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重组蛋白抗原的研究和制备水平。邹全明说,目前经筛选并在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的Hp保护性抗原有数种,包括全菌抗原、尿素酶、粘附素、空泡毒素、毒素相关抗原,过氧化氢酶、热休克蛋白及其他一些蛋白成分。

其中,尿素酶被认为作为Hp疫苗抗原具有显著的优势。尿素酶在Hp定植感染过程中有分解尿素、中和胃酸的作用,对于Hp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邹全明说,根据文献统计,选择尿素酶作为疫苗抗原的研究报道中占Hp疫苗研究文献总数的70%以上,因此,在实施上尿素酶已成为Hp疫苗的首选亚单位抗原。

此外,用热休克蛋白(Hsp)作为Hp疫苗保护性抗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抗原作为Hp疫苗保护性抗原具有较高可行性,然而,如何既要避免作为Hp主要致病因子的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抗原的病例损害作用又要保持其抗原性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建立针对粘附素这些抗原的免疫保护机制也是Hp疫苗的一个研究方向,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多集中于分子学和致病机制方面,尚有待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免疫学评价。除此之外,目前对于Hp疫苗免疫原的研究除了集中于以上数种抗原外,尚有一些工作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他一些抗原成分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Hp活疫苗方面,邹全明说,有关试验结果表明,异源活表达系统尚存在技术不足,表达量太低,目的基因失活或丢失等,难以获得理想结果。

Hp  方面,邹全明介绍说,核酸疫苗主要由保护性抗原及真核表达载体构成,而保护性抗原的筛选是构建核酸疫苗的关键,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目前研究较多的是DNA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全面的免疫应答,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而且生产简便,免疫持续时间长,无需使用佐剂。目前的报道均认为其可较好地诱导出循环抗体,但能否诱导出黏膜抗体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