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更大”与特色“更特”
使优势产品更具优势,几乎是所有原料药企业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的共同选择,对此采取的办法包括新建生产线扩大产能,积极创新并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主要技经指标,大型装备化、设备自动化以提高劳动效率等。
事实上,大宗原料药“更大”意味着更严峻的市场竞争。除维生素类等营养健康产品的国际需求量有可能得到扩增外,大部分原料药的需求量在中短期内将保持基本稳定,这意味着增量部分只能通过攻城略地、虎口夺食等方式解决。当然,这也是重新洗牌的宝贵机会。
已初具规模的特色原料药的特色更加突出,并有可能逐渐成为主流。至2012年,有接近80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过期,大规模的专利药解禁后同一种药品将会有4~5家企业竞相生产,对特色原料药的需求将大幅度提升。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对仿制原料药的需求将以15%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这是我国原料药新一轮增长的巨大机会。与大宗原料药“更大”不过是重新划分“蛋糕”所不同,特色原料药“更特”则意味着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将有力地改变我国原料药的产业格局,促使原先“大、笨、重”的产业结构,向着“小、轻、优”的方向发展。
自产原料制剂化与制剂原料自产化
几乎所有的原料药企业都面临着加快制剂发展的严峻考验与重要任务,其中,加快自产原料药的制剂化发展是重中之重,这是国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
自产原料药制剂化好处有两方面:一是优化产品结构,从根本上克服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与低碳生产的瓶颈;二是把原料药的高附加值榨干吃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毛利率,打造极强的产能协同效应和产业链优势。
制剂原料药自产化则是制剂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下半年以来,上游原料药价格持续走高或高位运行,制剂成品面临着不断降价的压力。实现所需原料药的自产化,一方面可有效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能牢牢地控制渠道,避免在关键原料药的采购上受制于人。
标准与认证成重要技术壁垒
据有关资料,截至2009年9月12日,我国原料药获得欧洲EDQM颁发的COS证书206个;截至今年1月12日,我国在美国FDA登记的原料药DMF文件数量达到674个。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