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械企业借信息化探索基层市场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弗戈制药网 发布时间:2010-11-01

“通过磁共振领域的发展合作,将更好地在中国实现GE医疗‘健康创想’战略,不断地为中国医疗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和服务,降低医疗成本,增加医疗的可及性以及提高医疗质量。”GE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礼在近期召开的GEMR全球高级临床应用合作中心成立仪式上表示。

在 CT市场利润日渐降低的今天,能否把核磁设备推向中国更广大的基层市场,已经成为以GE为首的外资医械企业所关心的重要内容。据统计,在中国医疗设备投入每年递增13%的背景下,占据中国市场75%份额及世界市场45%份额的中端和经济型医疗器械市场,更为外资医疗巨头所关注。

目前,西门子、GE都把中国基层市场作为核磁医械设备未来的主要增长点,一位多年从事核磁器械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高端医疗设备商家的利润率保持在25%以上,中低端器械厂商的利润也不会低于13%。专注于高端产品的厂商,能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价格降到比本土产品略高的价位,是他们能否分食基层医疗器械市场的关键所在。

对此,中投顾问研究员郭日礼指出,由于基层医疗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卖得出去”,还需要“维修得到”,因此,售后服务很关键。网络同步、信息互通等网络手段有助于核磁产品在基层市场的使用。

中国工厂将做大

2010 年,西门子中国内部代号为“SMART”的战略计划已经进入第4个推广年,简单易用、维护方便、价格适当、可靠耐用和及时上市的产品已经开始向基层细分市场探索。西门子中国区高层曾表示,希望SMART创新产品不局限于一线城市市场,并同时拥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客户,最终占中国区总销售收入的 20%。

在西门子启动计划的前后2年,飞利浦在沈阳与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东软医疗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中低端核磁共振,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专攻其擅长的超声核磁等领域。雄踞核磁领域老大位置的GE也加大了在中国基层市场的投入力度。2010年,GE核磁部门将在中国招500名工作人员,加大在中国的覆盖范围。对于前景被看好的核磁领域,GE的投入是显而易见的。

据记者了解,GE并不喜欢采取合资的方式开发市场,但是GE同样在为中国市场研发中低端核磁设备,据GE大中国区磁共振经理达波介绍,该公司在中国有一家工厂,这家工厂将来肯定会越做越大,成为其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

GE有很多产品是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在成本上有所降低,但功能上是相当完善的,特别适合中层和基层医院使用。现在,在中国的工厂已经生产出1.5版的核磁设备,开始在全球销售。

基层人才缺失

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主任委员郭启勇院长指出,虽然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做一个头部的磁共振成像,但真正阅读磁共振的片子和影像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CT。 CT从道理上来讲就是反映癌腺的吸收率,吸收率的不同通过黑白可反映出组织结构的不同和对癌腺吸收率的不同,因此形成了黑白图像。虽然磁共振仍然是黑白图像,但是由于参数不同,黑白所代表的意义也就不一样,现在复杂一点的疾病可能要做到5~7个序列,而县级医院很难使一个磁共振得到很好的运用,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人才。

因此,除了企业要对医疗机构提供必需的服务之外,核磁设备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与体制有关。中华放射协会磁共振组组长王承缘指出,医院所有的人员配置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设备技师是检查病人,完成成像;医生是进行临床诊断,发出报告,这些环节中就缺少了磁共振物理师。因为医院没有这个岗位的人员编制。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医院缺乏人才,企业若想让核磁设备在基层得到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企业要给基层医疗机构更多的技术支持。

打包信息化解决方案

据记者了解,飞利浦和GE已经在高端设备信息化的前端和后端有了成熟的配套产品。以飞利浦为例,飞利浦是最早尝试给医疗器械搭建无线网络设施的企业。目前,采取信息化手段维护核磁共振设备已经成为高端医院的主流做法。在前端,医疗设备有了很好的数据收集、日志、保存等功能;在后端,设备通过网络连接上大型数据中心,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交维护报告。对于打算进军基层的核磁设备供应商来说,如何在基层市场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能否获得成功的重中之重。

达波告诉记者,针对医疗器械产品在基层医院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GE有一个解决方案:在卖设备的同时也卖一个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医院在购买核磁设备后,设备里打包了长达1年的免费远程诊断服务,使得基层医院可以在1年之内的任何时候把图像传到北京的专家库里,专家会帮助基层医院作出诊断。“因为专家之间的沟通比我们跟医院的沟通更有效,他们在病例的分析上比我们更有经验,这样就给基层医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中国GE医疗集团副总裁兼诊断影像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雁指出,GE有一个信息部,技术人员把信息集成起来,提供“远程诊断”的服务。现在GE又跟Intel合作,研发针对“家庭医疗”方面更广阔的新产品。主要的诊断信息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递到不同的诊所;超过一定的范畴,信息又被送到上一级的医院,最后得到专家会诊。不久的将来,这样的产品就会推入市场。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