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厂家生产、同家医院使用的一种1500单位的破伤风针剂,半年内从1.8元涨到了36.5元,相差足足20倍。对此,医院说是药企定的价,药企说此定价经过了物价局审核,物价局说符合发改委文件规定,上海市发改委最后的解释是“涨价确实符合规定,因为企业改换生产线提高了工艺成本”。
生产线改了,工艺成本提高了,药价或许需要重新制定,但药品成分相同、规格未变,价格却暴涨了20倍,这样的涨价,无论如何是用“成本提高”说不通的。即使要涨价,也该提前进行价格公示,向公众说明“暴涨20倍”的理由,而不能笼统地以“工艺成本提高”来应付。
一个多月前,国家发改委刚刚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格,其中45%的药品降价,平均降幅12%。这一药品价格调整通知一发布,公众便担心药品价格“空”降。过去,药品降价“死”的现象很普遍,在严格药品注册制度后,药企通过改药名提高药价的机会被堵死了,年注册新药上万种的情况不见了,有人便以为药品价格不会再“空”降了。现在看来这种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而药企推动药品涨价的冲动一直存在。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药企。我们看到,药品虽然不能通过更改药名来提高药价了,可旧的影响药价的做法没有根本变化。比如,制定药价的机制不合理,制定过程不透明,药品价格还是由少数人说了算;“以药养医”的体制没有变,廉价药得不到医院的赏识,往往被排斥在医院采购范围以外,或者即使进了医院的门,也难上医生的处方。
“药价暴涨20倍”的现象,人们并不陌生,而“工艺成本提高说”更让人对药品价格的可能上涨提高了警惕。可以说,只要新不能真正完成,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完善不起来,药品价格离谱之事还会以各种理由出现。就目前来说,要杜绝“药价暴涨20倍”,一是要科学进行定价,将定价权交给公众,不让少数人说了算,不搞暗箱操作;二是加速“医药分离”,理顺药品销售渠道,让医院和医生不再以药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