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统制剂中的蜡皮丸与蜡丸的制法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弗戈制药网 发布时间:2010-09-13

中药传统制剂中的蜡丸,有蜡皮丸与蜡丸,这是两种在概念、制备工艺、用途上截然不同的制剂形式。

蜡丸是以蜂蜡为粘合剂与药物细粉混合制成的一种丸剂。由于蜂蜡主含软脂酸蜂脂,极性小,不溶于水,用之制成的丸剂在体内释放药物缓慢,可延缓药物的吸收起到长效作用。同时调节蜂蜡用量又可使丸药在胃中不起作用,而在肠中起效,从而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的强烈刺激。“蜡丸,取其难化而慢慢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因而多用于含有较多剧毒及刺激性强的药物的内服制剂的首选剂。传统的蜡丸有:三黄宝蜡丸、黍米寸金丹、痔漏无双丸等。

蜡丸在配制时,蜂蜡须在入药前精制,除去杂质(蜡的精制有漂、煮两种方法)。将精制后的蜡加热熔化后待稍凉(约60℃左右),蜡液边沿开始凝固,表面出现结膜时加入药粉,迅速搅拌,混合均匀,趁热搓制成丸。操作关键:掌握温度,趁热和药,快速搓制(以保持药块温度在60℃左右)。温度过高则发软,不便成形,过低则发硬,难以搓制。有些蜡丸制成后亦可用蜡皮封固,然后盖上品名印戳。

蜡皮丸则是用蜂蜡与白蜡(川白占)的混合物制成的蜡壳(又叫蜡皮),将药丸包裹于内,封固而成。用蜡皮封固的药丸多为蜜丸,少量为蜡丸,且处方中常含有芳香易挥发类、贵重细料类药物。其目的是防止药物与空气接触,受污染霉变,虫蛀或产生理化反应,防止芳香易挥发类药物的成份挥散损失,并可保持药丸中含一定量的水份使药丸的软硬度不变。

制蜡壳又叫“吊蜡皮”,其制备工艺较为复杂。蜡壳的大小根据药丸的大小制作,分5种规格,以一定规格拟制木球作模子沾蜡液后凝固而成。制蜡壳的原料要纯净,不纯则成品易破裂变形。蜂蜡的精制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还要经过晒蜡的处理以脱色。混合蜡的温度为55℃~59℃,配比率为蜂蜡40%,白蜡60%,且白蜡的用量多则发脆,少则发软,根据季节不同可适当调整。沾蜡前要将木球用水煮透,使木球的比重增大易于沾蜡;煮透的木球表面微显潮湿,沾好的蜡壳也易于剥取下。

沾蜡的蜡液的温度控制在70℃~74℃,过高制成的蜡壳薄易变形,过低则厚造成浪费。室温应保持在18℃~25℃,以蜡液表面不结膜为宜。制好的蜡壳装药丸后封固,封固时沾蜡的蜡液温度以75℃~77℃为宜。低则形成两层蜡皮或易剥落裂缝,高则表面不均匀。封固后的蜡皮丸表面用牛角印戳在酒精灯上烤热沾金,银或辛红(银朱)粉加盖品名即成。

传统的蜡皮丸有: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透骨镇风丹、安神赞育丸、参茸卫生丸及三黄宝蜡丸等。

举例:历史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七十五外科心法要诀。

处方:天竺黄90克,当归45克,刘寄奴90克,红芽大戟(醋灸)90克,藤黄(豆腐制)120克,儿茶90克,芒硝30克。乳香(醋灸)9克,麝香9,血竭90克,水银(灸)9克,黑铅9克,琥珀6,雄黄90克,以上十四味,共重777克。

制法:1.粉碎“将朱砂研为极细粉,雄黄、琥珀、麝香分别研为细粉过筛。将黑铅置于铁锅内加热熔化,随后倒入水银,用铁铲不停的搅拌,至结成砂状,取出待凉。

其余天竺黄等九味,与制水银、黑铅共研为细粉,合匀过筛。

2.混合套色:取朱砂细粉30克,置乳钵内,依次与雄黄细粉90克,琥珀细粉6克,麝香细粉9克,天竺黄等十味的细粉共672克,用套色法,陆续配研,合匀过筛。

 3.制丸:另取纯净蜂蜡720克,加热熔化与上药粉搅匀,成凝脂状,置于铜盘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粘软为准),称取小块,趁热度适合时搓条,制丸。

规格:光圆齐整,色泽一致,每丸重3克。包装:蜡皮或蜡纸筒封固,入盒密封。贮藏:置室内阴凉干燥处。功能:解毒消瘀。主治:跌仆损伤,瘀血凝阻。外敷治蛇虫咬伤。用法用量:内服每服一丸,日服一至二次,黄酒炖化热服,儿童酌减。外用加麻油少许,重渴炖化敷患处。或遵医嘱服用。

禁忌:孕妇忌服。忌食生冷之物。

0
-1
收藏
评论